|
李桓英:人生只有拼搏,才是生命的最好延长 |
|
|
|
 |
人的一生很短暂,只有拼搏,才是生命的最好延长,而再长的生命只为自己也将毫无意义。
——李桓英
[李桓英简介]
李桓英,1921年生,山西襄垣人,194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1950年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卫生研究院,专业:公共卫生和细菌学。1945年,李桓英从同济大学毕业后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习细菌与公卫专业。1950年,品学兼优的她被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来到日内瓦刚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国家,做防治性病等疾病的工作。1958年,她只身一人几经周折回到祖国。1959-1978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主治医师;1978年至今任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她的短程联合化疗卓有成效,后来卫生部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全国麻风病人数量迅速下降,已由1987年的7万和每年发现4000余名病人,分别降至1999年的7000和近2000例。到目前,在云、贵、川七个地、州,采用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治愈的患者,已经达到1万人,经过10年监测,复发率仅为0.03%人年,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中国麻风病短程联合化疗的经验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世界卫生组织于1994年开始向全世界推广李桓英他们的做法,认为他们的工作为全球实现消除麻风病这一目标提供了范例和依据。
[李桓英事迹]
如果用一个字来解析李桓英为何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冲在麻防第一线,拿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拼”!
“困难和阻力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甚至国家的,看你怎么去克服它。不拼就没动力,不拼也很难有所作为。人的一生很短暂,只有拼搏,才是生命的最好延长,而再长的生命只为自己也将毫无意义。”
的确,李桓英正是在不断的拼搏中超越自我。“以前人们对麻风病怕得要命,我就不信那个邪,就要和这种错误观念斗。”李桓英采取的办法不是别的,而是拿自己做试验:病人家的水她仰头就喝,饭捧起就吃;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拉着就长时间不松;遇见病人,她总是拍拍肩膀,摸摸鞋里有没有沙粒……记者好奇,“你就不怕被感染上?”李桓英哈哈大笑:“我还巴不得呢,正好做个范本,证明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实际上,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非常小。”正是在李桓英的带动下,当地的医务人员、地方官员也都开始与病人“亲密接触”。
李桓英敢顶。工作上,只要她认为是正确的,她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就连中国麻防事业奠基人马海德博士,她也曾和他争个面红耳赤。“在学术上、工作上,没有权威,只有真理。对的,我一定坚持;错了,我马上修正。”李桓英戏称这叫“真理越辩越明”。也多亏了这种性格,要不就很难有她率先试行的两年期“短程联合疗法”以及后来的“三级防保网”。
了解她的人都说,李桓英工作起来不要命,十足一个“狂人”。她曾四次遇险,身上伤痕累累。人们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可她倒好,翻车了,她说:“按乘车的概率也该轮到自己了”;船翻了,她说:“我胖得像个皮球,沉不了”。一侧锁骨、三根肋骨骨折,依然拼在麻防一线——这就是李桓英。
苦心人,天不负。李桓英的实绩得到了国际麻防界的高度赞誉。在西南麻防基地,经她治愈的病人已达1万多人,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上,该组织麻防科主任诺丁博士紧紧握住李桓英的手说:“全球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您是做的最好的;您是除马海德博士外对中国麻防事业贡献最大的人。”
如今,老人年纪大了,去西南的时间较以往少了,但那里的凤尾竹牵挂她,那里的红土地思念她,那里的麻风病人更是忘不了她……1400多个日日夜夜,哪一刻不倾注着李桓英的滴滴心血?四十余载韶华光阴,哪一天不激荡着李桓英的锵锵心语?她用心织就了一幅幅绚烂的人生彩图,她用爱谱写出一首首华丽的人生赞歌。
(盛若蔚《人民日报》2002.09.05)
|
|
|
|
|
毛泽东纪念馆 |
周恩来纪念馆 |
|
|
刘少奇纪念馆 |
朱德纪念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