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文艺作品>>文学作品>>小说
创业史
作者:柳青
【字号 】【论坛】【打印】【关闭
创业史
创业史
  《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柳青同志生前计划写四部,仅完成了两部。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巩固。它们既是互相联系的,又是各自独立的。

  陈忠实:一本书的记忆----《创业史》

  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最早是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延河》杂志上,每期两章。这是1959年春天的事。

  那时候,我正在读初中三年级,属于临近毕业升学考试前的最后三个月。那时候学校里的学习气氛没有现在这样紧张,升学的压力似乎也没有当今初中生那么严峻。我照例在每月初到学校附近的纺织城邮局去购买一本新出版的《延河》。我每月都要攒足两毛钱,保证在月初能购回一本《延河》,无论这两毛钱经历了怎样艰难的积攒过程。

  此前我已经读过一批长篇小说,有写农业合作社和土地改革的,有写人民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还有我第一次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静静的顿河》。所有这些作品我都能沉湎其中,都使我倾倒,都使我产生不可思议的神秘:这些作家怎么能想出编出写出如此生动如此大篇幅的人物和故事?他们长着一颗怎样超人的脑袋?然而《创业史》头两章的阅读,我的直接而又强烈的感觉是,这是我所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单就生活而言,是和我距离最近的一部小说。

  《创业史》出版单行本时,我自信应该是属于第一批购书者,自然是早早攒足了书款的。回想起来,《创业史》我前后大约购买又丢失了7本,印象最深的有两本。“文革”飚起时先破“封资”“四旧”,我偷偷隐藏下来的几本书中首选《创业史》,锁在抽屉里,外面套一层《毛选》的红色塑料皮,每天入睡前读。这时候读起来,已经不管顺序,而且随便翻揭,揭到哪一页便读哪一页,任何一页都可以让我津津有味地咀嚼而毫不厌倦。至今想来,我在阅读过的长篇小说中,除此似乎没有读过两遍的,包括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另一次是“文革”后期,我被通知到南泥湾五七干校劳动锻炼,行前按规定要带《毛选》,自己又悄悄带着一本《创业史》,这是从一所中学当作废物处理的书堆中翻出来和藏下来的。在南泥湾的窑洞里,10点钟熄灯以后,我躺在床上,就着自备的煤油灯读《创业史》……

  新时期文艺复兴伊始,《创业史》是最早解冻且被再版的小说,我买了来,立在我的书架上,一直到现在。这本书肯定将永远站立在我的书架上,直到我离开这个世界。《解放日报》

  经典重温:

  但是前佃户、汤河南岸稻地里的梁三,那人特别心硬。他见天从早到晚,手里捏着只有一巴掌长、买不起嘴子的烟锅,在饥民里找人似的满村奔跑。这梁三是个四十岁上下的高大汉子,穿着多年没拆洗过的棉袄,袖口上,吊着破布条和烂棉花絮子。他头上包的一块头巾,那个肮脏,也像从煤灰里拣出来的。外表虽然这样,人们从梁三走步的带劲和行动的敏捷上,一眼就可看出:那强壮的体魄里,蕴藏着充沛的精力。下堡村的人对梁三在饥民群里钻来钻去,越来越发生了怀疑。

  几天以后,人们终于看出梁三活动的规律了:他总是紧追着饥民里头带小孩的或不带小孩的中年妇女跑。有人推测:熬光棍熬急了的梁三,恐怕要做出缺德的事情吧?但是,梁三不管旁人怎样看,他只管他一本正经地听着逃荒女人们在庄稼院门口诉述不幸,并且在脑子里思量着那些话,独自点着头,显得异常认真、严肃。

  有一天,梁三从汤河南岸过来时,竟变成了另一个人:剃了头,刮了有胡楂的脸;在他的头上,他哥梁大借给他走亲戚时戴的瓜皮帽,代替了烂脏头巾。他的旧棉袄也似乎补缀过了。啊!

  原来梁三竟在人不知鬼不觉中重新成家了——看吧!他喜得闭不上嘴,伸开两只又长又壮的胳膊,轻轻地抱起一个穿着亡父丢下的破棉袄、站在雪地上的四岁孤儿。一个浑身上下满是补钉和烂棉絮的中年寡妇,竟跟他到汤河南岸的草棚屋里过日子去了。

  梁三的草棚屋,坐落在下堡村对岸靠河沿那几家草棚户的东头。稻地里没有村庄,这边三家那边五家,住着一些在邻近各村丧失尽生存条件以后搬来租种稻地的人。也有一些幸运儿,后来发达起来,创立起家业,盖起了庄稼院。整个稻地一—从汤河出终南山到它和北原那边的漉河合流处,这约莫三十里长、二三里宽的沿河地带——统统被人叫做“蛤蟆滩”,因为暖季的夜间,稻地里蛤蟆的叫声,震天价响,响声达到平原上十几里远的地方。梁三小时候,他爷从西梁村用担笼把他挑到这个蛤蟆世界来。他爹是下堡村地主杨大财东的最讲“信用”的佃户,一个和现在的梁三一样有力气的庄稼汉。老汉居然在他俩落脚的草棚屋旁边,盖起了三间正房,给梁三娶过了媳妇。老汉使尽了最后的一点点力气以后,抱着儿子梁三可以创立家业的希望,心满意足地辞别了人间。但是梁三的命运不济,接连着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于产后风。他不仅再租不到地了,就连他爹和他千辛万苦盖起的那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了,自己仍然独独地住在他爷留下的草棚屋里。这时,在那三间房的地基上,拆房的第二年出生的榆树,长的比那残缺的土围墙还高了,已经有梁三的大拇指头那么粗了。

  自从死了前妻,草棚院变得多么荒凉啊!多么冷落啊!那个向西的稻草棚屋,好像一个东歪西倒的老人,蹲在那里。土围墙有的地方在秋天的霪雨中垮了,光棍主人没心思去修补它;反正院里既没有猪羊,又没有鸡鸭,哪怕山狼和黄鼠狼子夜里来访问呢?!院里茂草一直长到和窗台一般高低,梁三也懒得铲锄它;锄它做什么呢?除了他自己,谁又进他的街门呢?好!现在,梁三领了个女人回来了,他的草棚院就有了生气。几家姓任的邻居,男人们早帮他铲净院里的枯草,女人们也帮他打扫了那低矮而狭窄的草棚屋。大伙笑说:嘿嘿!从今往后,梁三的案板上和小柜上,再也不会总是盖着一层灰尘了。
(责编:humin)



期刊杂志  
党的文献 中共党史研究
百年潮 世纪风采
红岩春秋 党史博览
党史文苑 党史纵览
湘潮 北京党史

最新推荐  
2010年全国党史工作会议
开国上将纪念馆
经典著作:领导人文集
历届党代会党章修改变迁
革命先辈网上纪念馆
共和国脚步——1949年档案
五四运动九十周年
 
历次党代会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中共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
 
纪念馆  
党旗 党徽
毛泽东纪念馆 周恩来纪念馆
党章 入党誓词
刘少奇纪念馆 朱德纪念馆
 

镜像: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