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達成系列成果文件
本報記者 時元皓
2025年11月25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當地時間11月2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在巴西貝倫落下帷幕。大會達成名為《全球動員 團結協作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政治文件,展現了各方合作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的決心。《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表示,COP30的成果証明全球氣候合作仍充滿活力,從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型、增強氣候韌性的趨勢不可阻擋,大會為守護地球、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信心與動力。
為《巴黎協定》持續落地提供路徑
今年恰逢《巴黎協定》達成10周年,“落實”成為貫穿始終的關鍵詞。大會通過的最終政治文件,涵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氣候融資、國際合作等多項議題,為《巴黎協定》持續落地提供了具體路徑。斯蒂爾在閉幕全體會議上強調,這次大會釋放了國際社會通過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明確信號。大會閉幕前發布了《COP30全球氣候行動議程成果報告》。該“行動議程”包含117項“加速解決方案計劃”,圍繞能源轉型、生態保護、農業革新、基礎設施韌性、社會發展及綠色融資六大主題,細化了30項關鍵目標,為全球氣候行動提供了可操作的實施框架。
氣候適應是本次大會上備受各方關注的議題,氣候適應資金的增加是大會取得的主要成果之一。大會在政治文件中重申,發達國家締約方應在2025年之前將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適應資金較2019年水平增加一倍,並呼吁在2035年前實現增加兩倍。COP30主席安德烈·多拉戈表示,“這直接回應了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群體的核心訴求”。COP30首席執行官安娜·托尼評價,這一成果是發展中國家多年努力的重要裡程碑,將為全球氣候適應行動提供堅實保障。
大會同時整合形成59項“全球適應目標指標”,旨在構建更加多元的氣候行動評估體系。巴西塔拉諾亞研究所專家娜塔莉·昂特斯特爾說,這一機制突破了單一以碳排放量衡量成效的傳統模式,將保護生命數量、強化基礎設施韌性等納入評估維度,“具有歷史性意義,讓氣候行動更貼近民生需求”。
斯蒂爾介紹,大會還達成多項務實成果,包括萬億美元清潔能源與電網投資、全球可持續燃料增產計劃等,這些行動“將為全球經濟注入新動能,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改善數百萬人生活質量”。他強調,國際社會需將大會共識轉化為具體行動,讓氣候治理成果惠及更多民眾。
194個締約方一致承諾加速行動
根據《巴黎協定》,今年是提交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的重要節點。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20個國家提交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文件。斯蒂爾表示,194個締約方一致認可《巴黎協定》的核心作用並承諾加速行動,“釋放了前所未有的積極政治信號”。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期發布的《2025年排放差距報告》顯示,當前全球氣候承諾雖能緩解氣溫上升趨勢,但仍需加碼發力才能實現《巴黎協定》溫控目標。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方在化石燃料議題上存在分歧,大會比原定閉幕時間延長一天。多拉戈表示,針對化石燃料和森林保護的爭議,主席團將發布平行文本並在未來一年內持續磋商,他呼吁各國以全球福祉為重,繼續推進對話。
此外,本屆大會首次將貿易議題納入成果文件。大會強調,要關注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在採取氣候應對措施時,任何國家不得以單邊行動制造不合理的貿易歧視或變相貿易壁壘。由39個受氣候威脅最嚴重的國家組成的小島嶼國家聯盟表示,最終的成功雖然並不完美,但取得了必要的進步﹔44個最不發達國家代表埃文斯·恩杰瓦對成果文件中關於“支持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融資在2035年前增加兩倍”的結果表示滿意,感謝會議成果“站在了16億弱勢群體一邊”。
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大會期間表示,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需要國際社會攜手同心、共同應對。當前,全球南方國家面臨發展經濟、消除貧困、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等多重困難。面對個別國家“退群”等干擾因素帶來的全球氣候治理逆風,中國必須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深化團結協作。在此背景下,加強南南合作對於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全面落實《公約》和《巴黎協定》具有關鍵意義。
“否認主義、意見分歧和地緣政治在今年給國際合作帶來了沉重打擊……但是COP30表明,氣候合作依然充滿活力。”斯蒂爾說。巴西總統盧拉22日表示,COP30的成功舉辦是“科學的勝利”“多邊主義的勝利”。
中方務實舉措贏得廣泛贊譽
在COP30會場內,“中國角”系列活動始終人氣高漲,數十場邊會集中展示中國綠色發展經驗,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智慧。大會期間,中國與歐盟、巴西共同發起“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放聯盟”,推動碳市場國際合作向縱深發展﹔正式啟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清潔爐灶”旗艦項目,以民生工程為抓手助力發展中國家低碳轉型。中方多項務實舉措獲得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贊譽。
中方不久前發布的《碳達峰碳中和的中國行動》白皮書顯示,中國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截至2025年8月底,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突破16.9億千瓦,是2020年的3倍以上,佔2020年以來全國新增電力裝機的80%,風光發電量佔比以年均2.2個百分點的速度穩步提升。在南南合作領域,截至2025年10月底,中國已與43個發展中國家簽署55份氣候變化合作諒解備忘錄,累計實施300多期能力建設項目,為120余個發展中國家提供1萬余人次培訓,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氣候治理能力。
“近年來,中國社會對綠色發展和低碳生活達成越來越多的共識。”在“中國角”舉辦的“零碳目標下的企業多元協作與公正轉型”主題邊會上,繪本《我的綠色低碳生活》一書作者宋明霞與現場嘉賓分享道,“在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和共同推動下,中國綠色生活方式正在加速從理念走向實踐。”
中國代表團團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李高表示,中國堅持多邊主義,推動大會取得了多項成果,其中包括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維護《巴黎協定》的制度安排,特別是國家自主貢獻制度﹔氣候多邊進程中首次納入了反對單邊措施的相關機制﹔建立了公正轉型的工作機制。中國還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共同努力,推動發達國家增加對發展中國家適應資金的支持,為大會取得積極成果作出了重要貢獻。
斯蒂爾表示,中國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以在中國的“雙碳”目標中看到這種精神,也能在其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導地位中感受到對這一願景的實踐。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總干事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認為,中國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可再生能源體系,在能源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方面的經驗,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借鑒。安娜·托尼則強調,中國憑借自身規模與實力,將為更多南方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本報裡約熱內盧11月24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5日 1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