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上海全面告別“拎馬桶”

本報記者 田 泓

2025年10月24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我們一家三代在小梁薄板房裡住了40多年,以前冬天出門倒馬桶凍得直哆嗦,做夢都想有個寬敞干淨的家。這次拆除重建,讓我們能住進帶獨立廚衛的新房子,實實在在解決了幾代人的心病。”

  10月23日,上海市楊浦區黃興路1039弄居民張忠,來到舊房改造工地,望著已經完成施工的樁基,開始憧憬搬入新家、告別手拎馬桶的生活。

  繼2022年完成了成片舊改歷史性任務、解決了集中成片的“拎馬桶”問題后,經過兩年的攻堅拔點,隨著今年6493戶“拎馬桶”改造任務提前完成,9月底,上海“拎馬桶”改造任務總體完成。

  不能拎著馬桶走向現代化

  在不少反映上海市井生活的照片和影視劇中,都有上海人清晨倒馬桶的場景。本報1994年2月18日的版面上,記者在《小馬桶困擾大上海》的通訊裡,這樣寫道:

  “大上海屋檐下,每天都有70萬隻馬桶招搖過市。這可不是‘天方夜譚’。直到90年代的今天,在這個世界聞名的大都市裡,還有幾百萬人每天不得不與馬桶打交道。即便在南京路、淮海路這樣有名的商業區,只要走進后街的小胡同,也能夠尋到馬桶的蹤跡。”

  “早先,弄堂裡報曉的是糞車的鈴聲。隨著叮當鈴響,一聲吆喝:‘倒馬桶……’便是一呼百應,家家戶戶拎著馬桶往外跑。”

  小馬桶之所以會成為上海人必備生活用品,主要是因為人多、居住面積小,要住“七十二家房客”的大部分石庫門,建造之初就沒有專門設計衛生間,只能以倒馬桶的方式解決如廁問題。

  海派文化作家吾非羊曾撰文形容:“在一個幾乎沒有化糞池、排污管、抽水馬桶的時代,上海人用木質馬桶、糞車、清潔夫、糞碼頭和糞便回收等人員和器物設施,構建出一個近代城市排污公共衛生系統,從而成為中國現代城市治理文明的重要部分。”

  一面是繁華都市,一面是手拎馬桶。這樣的反差,讓“拎馬桶”問題成為上海人生活中的痛點。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不能拎著馬桶走向現代化”這場民生實事攻堅戰,跨越30余年,也成為上海城市治理的一個縮影。

  楊浦曾經是上海二級以下舊裡最為集中的老工業城區之一,有著大量上世紀50至70年代建設的工人新村、不成套或無衛生設施職工住宅。90年代以來,在歷屆市委市政府的接續努力下,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引下,楊浦區加快推進,於2022年全面完成舊區改造,為16.4萬余戶舊裡居民解決了“拎馬桶”問題。

  也是這一年,隨著全市成片舊改任務的完成,上海集中成片的“拎馬桶”問題基本解決。

  2023年,上海住建部門對分布在零星舊改地塊、中心城區舊裡、郊區老鎮老街的無衛生設施舊住房開展全面排摸。通過倒糞站倒排,最終錨定14082戶“拎馬桶”居民,制定兩年完成改造任務的目標,進行最后的攻堅拔點。

  “雖然隻剩零星的居民在‘拎馬桶’,但事關每個個體的民生期盼。上海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征程裡,人的需求、生活品質的提升,是應有之義。”上海市住建委主任王楨說。

  牢記“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囑托,上海向“拎馬桶”難題發起最后的沖鋒。

  “一戶都不能放棄”

  然而,這最后的任務,卻是“硬骨頭中的硬骨頭”。

  難在哪?

  本以為,政府出資,通過加裝抽水馬桶等方式,對未納入舊改范圍的“拎馬桶”房屋進行無衛生設施改造,應該很受居民歡迎吧,沒想到,偏偏有不少居民糾結。

  為什麼?

  不是不想告別“拎馬桶”的日子,只是,“拎馬桶”的居民多數住房面積不足20平方米,逼仄的空間哪能裝下“1平方米抽水馬桶”?加上排污管道布局、樓上樓下“鄰避”矛盾……“螺螄殼裡做道場”,考驗的是技術水平,也考驗做群眾工作的能力。

  經過反復調研,上海確立了剩余“拎馬桶”改造的三個途徑:一是結合零星舊改或片區更新,實施征收改造或協議置換﹔二是結合拆除重建實現廚衛獨用,同步解決居住條件和房屋安全問題﹔三是對部分涉及風貌保護要求的裡弄房屋,探索“入戶加裝+抽戶加裝+保護性修繕”三同步綜合改造模式,在“留房留人”的基礎上,最大程度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此外,對空間受限、零星分布的點位,因地制宜採取增設衛生設施等托底保障方式。

  “實施過程中,我們強調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把握好保民生和提品質、當前和長遠等關系,找到在多重約束條件下的最優解,以更為徹底的改造方式回應居民的迫切期盼。”上海市住建委同志告訴記者。

  為了摸清“拎馬桶”的底數,楊浦區的工作人員對全區63個倒糞站逐個蹲守統計。發現一些原先並不在冊的工業用地也存在“拎馬桶”后,住建部門主動與老廠房原系統單位聯手,在充分考慮居民訴求意願的基礎上,完成10余戶無衛生設施房屋改造任務。

  黃興路1039弄18—27號是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多層小梁薄板和磚混結構老公房,有180戶“拎馬桶”。通過拆除老房,原地新建,戶均面積從15.6平方米增至31.7平方米,既解決了抽水馬桶問題,又增加了居住面積。

  國京路41號是保護建筑。改造中,按照最小干預、修舊如舊原則,將一樓雜物間改造為聯排集中式廁所,並為每戶人家打造了獨立如廁空間。採用輕質材料減少對樓板承重的影響,同時室內牆面、地面按原有樣式修復,保留建筑原有面貌。

  “一戶都不能放棄。”楊浦區住宅更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穎說。

  “我的心裡滿是盼頭”

  雖說加裝馬桶是民心所盼,但要把好事辦好,並不容易。

  “無衛生設施舊住房提升改造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兼具發展、民生和治理屬性,隻有站在群眾立場上解決實際問題,緊緊依靠群眾、充分發動群眾,才能最大程度凝聚人心、求得最大公約數。”陳穎說。

  長海路街道有個“睦鄰智囊團”,通過鄰居的現身說法,打消顧慮、化解心結,促成簽約﹔殷行街道以黨建引領法、雙線溝通法、流程再造法、情感疏導法推動項目快速實施﹔定海路街道通過一對一訴求對接、技術顧問現場論証等方式,拓寬居民參與路徑……

  “聽民意解民憂,讓惠民工程再升級,切實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定海路街道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李榮向記者介紹了工作法。

  “首先是傾聽,每一戶的聲音都重要。”李榮告訴記者,街道與居委組建聯合工作組,黨員與志願者全程參與耐心講解,細心傾聽,針對面積小、施工難等顧慮一一溝通,逐一化解。針對不同家庭實際,量身定制“一戶一方案”……

  “在施工中要把服務送到居民心坎上。”李榮細數了多個服務細節,比如嚴格限定作業時間,搭建圍擋,防塵降噪,每日清理工地、清運垃圾,最大限度減少擾民,還請專業工程師現場答疑,並幫忙安裝熱水器、檢修線路,用點滴細節,傳遞暖心溫度。

  “從方案制定到簽約搬遷,政府全程讓我們老百姓說話,線上線下都能提意見,一點不糊弄。”居民張忠感慨。

  “拎馬桶”改造攻堅戰,提速!

  2024年,7589戶完成改造,徐匯、長寧、普陀、閔行、金山、鬆江、青浦、奉賢、寶山等9個區提前完成“拎馬桶”改造任務﹔

  2025年,進一步細化實施路徑,倒排時間節點,隨著最后6493戶改造完成,上海人民終於徹底告別“拎馬桶”。

  “一想到往后的生活,我的心裡滿是盼頭。”張忠的話,滿懷憧憬。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4日 04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