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創新答卷彰顯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科技視點)

2025年10月20日09: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圖①:神舟十六號乘組拍攝的中國空間站組合體全貌圖像。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
  圖②:2024年6月3日,嫦娥六號攜帶的“移動相機”自主移動后拍攝並回傳的著陸器和上升器合影。
  國家航天局供圖
  圖③:2025年8月11日,“蛟龍”號在北極冰區准備下潛(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攝
  圖④:2024年2月6日拍攝的中國南極秦嶺站(無人機照片)。
  祝 賀攝
  圖⑤:天工Ultra機器人在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1500米比賽中奔跑。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供圖
  圖⑥:2025年6月6日,復興號動車組經過福建武夷山境內的合福高鐵南岸特大橋。
  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十四五”期間,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科技創新書寫精彩答卷。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通過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協同發力,凝聚和集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社會資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難題,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步伐鏗鏘有力。

  創新中國動能澎湃,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

  ——編  者

  

  戰略科技持續壯大

  本報記者  劉詩瑤

  以藍白色相間的美麗地球為背景,神舟二十號乘組航天員王杰身穿艙外服,在空間站機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員的配合支持下,順利開展出艙任務。

  茫茫太空多了一抹五星紅旗的鮮艷,這樣的場景,在過去5年中時常出現。

  5年間,中國空間站實現產品全部國產化、原材料全部國產化、關鍵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在軌開展了數百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空間科學成果涌現。

  還有一幕場景為人們津津樂道。去年6月7日,兩位白發蒼蒼的院士在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辦公樓遇見,他們分別是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葉培建。兩人共執一張從月背傳回的照片,對嫦娥六號探測器在月背留下的“中”字圖案很感興趣,交談甚歡。

  2020年,嫦娥五號從月球正面採集1731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2024年,嫦娥六號帶回人類首份1935.3克珍貴月球背面月壤﹔有關月壤樣品的最新研究成果相繼發表,人類對月球的認知不斷刷新。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勇攀世界航天科技新高峰,開啟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新征程。

  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得以讓“天宮”遨游、“嫦娥”起舞、“北斗”閃耀。數十萬名科研人員通力協作,托舉起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嫦娥五號、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感慨:“沒有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傳統優勢,沒有新型舉國體制支撐,中國探月工程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5年間,我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充分彰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持續壯大,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能力不斷提升,科技領軍企業加快培育成長,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現,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廣大群眾。

  

  原創成果不斷涌現

  本報記者  徐  靖

  早上,和往常一樣,黃耀步履匆匆來到了位於安徽合肥科學島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控制大廳,完成常規測試后,開始為當天實驗做准備。

  黃耀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員,2017年博士一畢業,就投身到EAST項目上,從事等離子體參數反演及控制工作。

  今年1月,EAST實現了1億攝氏度1066秒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不僅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更標志著我國聚變能源研究實現從基礎科學向工程實踐的重大跨越。其中,就有黃耀所在團隊的努力。

  “實驗過程中,等離子體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運轉時間越長,各種測量信號更容易出現誤差,也更容易出現意料之外的情況,這就需要控制保持精確、穩定與可靠。”黃耀說。

  “控制”二字,看似簡單,但EAST極其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保持高度謹慎。“比如,裝置運行過程中,需要基於幾百個測量信號才能計算得到相關參數。”黃耀說,“實現同時控制,需要通過幾十個受控子系統協同運轉完成,最后的完整閉環控制,最快需要在數百微秒內完成。”

  黃耀所在的團隊攻克了大量技術難題,終於在“十四五”期間實現了裝置運行控制系統的自主研發。“我們的控制系統在性能上更加優越,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認可,從‘技術輸入方’變成了‘技術輸出方’。”黃耀說。

  “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資源配置繼續得到優化整合,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不斷加強。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超3.6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2025年,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首次躍升至第十位,比2020年上升4位,在全球中等收入經濟體中保持領先地位﹔高質量科技供給加快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企業創新顯著提升

  本報記者  谷業凱

  投料機把原料投入窯爐中,加熱到1650攝氏度以上,熔化后的玻璃液經過澄清均化流入成型錫槽、精密展薄成型……去年底,世界首片8.6代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玻璃基板在安徽蚌埠成功下線,我國成功研發高世代OLE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技術並開創產品國產化的先河。主導完成這項技術研發的,是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5年前,我國8代以上玻璃基板完全依賴國外廠商。“國外都在競相研發OLED顯示必需的玻璃基板,作為行業領軍企業,我們必須迎頭趕上甚至實現超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首席科學家彭壽說。

  構建顯示面板所用的玻璃基板,除了透明等要求外,也要有足夠大的尺寸。但要把基板玻璃做得又大又薄,難度超乎尋常。比如,要實現超潔淨,就要消除接近6平方米玻璃板面10微米以下的缺陷。“這相當於在一個標准足球場上,去除油菜籽般大小的灰塵。”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師朱明柳說。

  團隊加快自主創新,攻克一系列關鍵技術,使我國顯示玻璃技術從6代跟跑、8.5代並跑走向8.6代領跑。“‘十四五’以來,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強化,形成了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彭壽深有感觸。

  “十四五”時期,我國著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速融合。2024年,我國企業研發投入佔比超過77%﹔國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達到52.4萬家,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佔國內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74.4%,較“十三五”末提升6.1個百分點。

  

  創新活力有效激發

  本報記者  李君強

  深夜,實驗室燈光還亮著,天津大學醫學部副主任、藥學院院長劉秀雲正在調試儀器。作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她帶領團隊聚焦神經重症腦機接口領域,為神經重症腦疾病提供新的診療技術。

  “2021年,我剛回國時,只是一名普通老師,沒有任何‘帽子’、頭銜,但學校一視同仁,為我們解決各種生活所需,還提供了一筆可觀的科研啟動經費。”劉秀雲回憶。

  科研之外的負擔少了,是劉秀雲的切身感受。“以前可能要花好幾天時間填報表、跑蓋章,現在從申請到審批再到報銷,基本在線上進行,1到2天就能做完,團隊能把更多精力投到科研上。”劉秀雲說。

  減負之外,更有支持。劉秀雲感慨,“當時學校幫我組建科研團隊,為有需要的老師配備實驗室、實驗儀器等相關設施,科研院、教務處等不同部門配合起來,滿足每個科研人員不同需求,非常不容易。”

  天津大學有關負責人介紹,學校遴選研究方向能夠引領學科未來發展、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35歲及以下優秀青年教師晉升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並建立跟進培養方案,為開展高水平自由探索、非共識創新研究創造良好條件。

  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簡化報表審批、去除繁文縟節,科研減負專項行動持續推進﹔“破四唯”與“立新標”並舉,更加注重實績貢獻﹔科研項目“揭榜挂帥”“賽馬制”更加靈活,鼓勵青年人才挑大梁、擔重任……“十四五”期間,一項項改革舉措穩步落地,一大批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創新成果亮眼。

  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佔比超80%,擔任項目負責人的比例為43.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0%的項目由45歲以下青年人承擔,基礎研究人才隊伍持續壯大。

  

  創新機制加快完善

  本報記者  游  儀

  外出考察、現場調研、線上討論……這陣子,余恆忙得腳不沾地。今年4月,在四川省“雙向揭榜挂帥”首批項目簽約儀式上,新騰數致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揭榜,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簽約。作為公司副總裁,余恆帶領團隊迅速投入“植物工廠作物育種加速器項目應用與產業化”項目攻關中。

  “我們是農業科技企業,一直在努力尋找新技術促進產業升級。經過仔細了解,對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的成果很感興趣,就想爭取一下。”余恆說,看到四川省科技廳發布的榜單后,他考察了科研成果的潛在商業價值、發展前景,花費近2個月時間綜合評定,決定揭榜試試。

  作為發榜方,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對於揭榜企業所處領域、產業規模等,也提出了一定要求。經過專家評定,雙方既有合作意願,又有轉化實力,促成簽約合作,實現應用場景與企業需求的精准對接。

  “聚焦產業所需定榜發榜,堅持市場導向揭榜定帥,‘雙向揭榜挂帥’機制的目標是讓市場需求直接‘對話’科研攻關。”四川天府新區科技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處處長聶東認為,這種創新模式,促進了技術供給與產業需求有效銜接,完善了政產研用協同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據了解,2024年,四川省探索實施企業找技術、成果找市場“雙向揭榜挂帥”機制,累計發布3批次180項榜單,揭榜項目129個,項目總投入達31.71億元。

  5年來,破立並舉的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激活創新“一池春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4年達6.8萬億元,越來越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奔向“生產線”。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0日 19 版)

(責編:任佳暉、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