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劉老庄連”的兵 不變的愛民心

本報記者 李龍伊

2025年10月16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9月15日,“劉老庄連”舉行“新時代劉老庄八十二勇士”頒授儀式,連隊干部為新當選的勇士頒發証書。
  張永進攝

  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閱兵儀式上,戰旗方隊浩蕩駛過天安門廣場。80面抗戰英模部隊榮譽旗幟迎風招展,氣勢如虹。

  陸軍第82集團軍某旅“劉老庄連”副連長王宸一高擎“劉老庄連”戰旗,身姿挺拔、目光如炬,庄嚴接受檢閱。

  電視直播畫面在這面戰旗上停留近20秒。細心觀眾注意到,戰旗上的“劉老庄連”的“庄”字多了一點,寫作“庒”。“這與1943年旗幟上的寫法保持一致。按當時的書寫習慣,‘庒’是‘庄’的異體字。”王宸一介紹。

  一字一點,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英烈的致敬。網友的評論令人動容:“不能讓英雄們找不到自己的部隊!”

  戰旗獵獵,忠魂不泯。這場景,將人們的思緒帶回82年前那場氣壯山河的戰斗——

  1943年3月18日,江蘇淮陰劉老庄。為掩護淮海區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安全轉移,新四軍第三師七旅十九團四連82名官兵以血肉之軀死守陣地,與千余名日偽軍血戰到底,最終全員壯烈犧牲。

  英雄為人民而戰、為人民犧牲,人民哺育英雄、再造英雄。

  戰后,當地群眾選送82名優秀青年參軍,新四軍第三師七旅重新組建該連,並將其命名為“劉老庄連”。從此,“劉老庄連”這個用生命熔鑄的番號,成為人民軍隊歷史上永不磨滅的精神旗幟。

  從烽火歲月到復興之路,裝備在變、任務在變,但連隊的忠誠和初心從未改變。新時代以來,“劉老庄連”官兵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引下,傳承“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連魂精神,以青春和熱血守衛萬家燈火、和平安寧。

  “我們是人民子弟兵。肩扛使命為人民,手握鋼槍護人民”

  “劉老庄連”榮譽室裡,一封泛黃的家書靜臥展櫃。這是八十二烈士之一、時任連隊指導員李雲鵬寫下的。

  “父母親大人大鑒:自兒離家已經年余……不知大人身體近來健康否?不知家中生活情形和收成怎樣……”筆觸溫潤,飽含思念。

  李雲鵬憧憬風息波靜、全家團聚的平凡幸福,卻最終選擇把對家的眷戀,化作對國的忠貞,以血肉之軀捍衛國家和人民——

  從拂曉到黃昏,敵人不斷向陣地壓來。在連長白思才、指導員李雲鵬指揮下,勇士們用刺刀、用槍托、用鐵鍬,甚至用牙齒,與敵人殊死搏斗。無一投降者,無一生還者,82名年輕官兵的生命定格在劉老庄。

  “八十二烈士用生命向世人宣告:中華民族從不缺少為守護家園而慷慨赴死的英雄。”連隊榮譽室講解員、中士張宇航說,自己雖然無數次講解連史,但每每講到那場戰斗,他的眼角總會泛紅。

  “面對潮水般的敵人,先輩們會不會害怕?”這個問題,曾久久縈繞在張宇航心頭。

  通過一次次感悟連史、觸摸烽火歲月,張宇航探尋出答案:“戰斗中,他們之所以死戰不退,是因為腳下是祖國、身后是人民。為人民而戰,雖死無畏。”

  歲月流轉,從共御外侮的悲壯歲月,到邁向復興的嶄新時代,“劉老庄連”官兵的忠誠與信仰從未改變。“人民”二字,烙在心底。

  九八抗洪,連隊在洪湖大堤連續奮戰28個晝夜,立下“人在堤在,誓與大堤共存亡”的鏗鏘誓言﹔汶川地震,連隊黨員突擊隊冒著余震徒步挺進震中,為災區群眾撐起一片天……

  為民的初心,官兵們不敢忘、不能忘,更不會忘。

  2023年夏,華北多地發生嚴重洪澇災害,該旅奉命緊急馳援。彼時,“劉老庄連”大部分官兵正在執行維和任務,國內僅留有26人。考慮到連隊留守人員多是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新兵,旅黨委最初並未將他們列入出動名單。

  眼看一輛輛軍車駛出營門,留守戰士心急如焚。他們自發整理好救援裝具,抱著背囊和衣而臥,隨時待命。

  “洪峰過境,堤防告急!”關注著新聞中不斷更新的災情,26名官兵集體寫下請戰書,鄭重按下26枚紅手印:“我們‘劉老庄連’全體官兵誓死要上抗洪一線、誓死要上抗洪一線、誓死要上抗洪一線!”

  連續3個“誓死”,字字千鈞、忠勇可鑒。

  最終,該旅黨委批准他們奔赴前線。數十個小時裡,他們夜以繼日裝沙袋、固堤壩、堵管涌,就像先輩堅守陣地那樣,用身體筑起防洪長城。隨后11天的災后重建中,官兵們手掌磨破、腳板泡爛,但無一人退縮,最終圓滿完成任務。

  “我們是人民子弟兵。肩扛使命為人民,手握鋼槍護人民。”下士李夢翔的話語道出全連官兵的心聲。如今,那份印著26枚紅手印的請戰書,已被鄭重收藏進“劉老庄連”榮譽室,成為連隊一心為民的見証。

  一片丹心護人民。從八十二烈士為國犧牲,到請戰書上的26枚紅手印,同一支連隊,同樣的使命,跨越八十載時空,為民情懷始終熠熠生輝。

  “歲月長河中,連隊官兵一次次用行動証明,我們是黨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賴的英雄部隊,一定能忠實履行神聖職責,守護好祖國和人民。”連隊政治指導員戴天驕表示。

  “隻有成為尖刀上的刀尖,才配得上‘勇士’二字”

  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上,情境戲劇《永遠的番號》再現八十二烈士壯舉。“劉老庄連,全員補齊!”一句句台詞穿透屏幕,震徹心靈。

  當晚,“劉老庄連”全體官兵整齊端坐,共同收看晚會。節目中,先輩們以身軀筑長城、以熱血寫忠誠﹔屏幕外,官兵們聚精會神觀看,生怕漏掉一幀細節。

  當劇中角色高喊“我們是四連”后壯烈犧牲時,大家再也抑制不住情緒,熱淚奪眶而出。

  “一句‘我們是四連’,喊出了向死而生的決絕,喊出了守護人民的重任。每一聲吶喊,都喊在我們心裡。”戴天驕感慨,“作為新時代‘劉老庄連’傳人,英雄的旗幟交到我們手中,必須扛得起、扛得穩,傳承英雄精神,不負血脈榮光。”

  精神永不褪色,誓言永遠滾燙。

  82年前,先輩用生命鑄就了“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連魂精神﹔如今,“劉老庄連”官兵傳承英雄血脈,在強軍路上奮斗沖鋒。

  “劉老庄連”營房前,一棵青鬆屹立,蒼勁挺拔。4年前,這棵青鬆從淮陰八十二烈士陵園移植而來。

  “種下信念,傳承精神!”種樹那天,時任連隊政治指導員楊晉的話語擲地有聲。戰士崔帥宇、鄭澳輝負責選址、挖坑、培土。在全連官兵共同呵護下,當年的小樹苗,如今已有3米多高。

  種下的是樹,立下的是根。

  崔帥宇曾因考核受挫,萌生過退役的念頭。指導員帶他走到樹前說:“樹雖然換了水土,卻憑著一股生命力,越長越挺拔。人也一樣,只要堅持,就能發光。”這句話點醒了崔帥宇。他決心要像這棵青鬆一樣,挺直脊梁、向陽生長。

  后來,崔帥宇訓練場站排頭,困難前不退縮,任務中搶爭先。那年,他遠赴海外維和戰場,巡邏、護衛、救援,樣樣沖在前。當年年底,他被表彰為“四有”優秀士兵。

  青鬆無聲,兵心如磐。一茬茬“劉老庄連”傳人把青春獻給連隊,書寫新時代“劉老庄連”人的答卷。

  “劉老庄連”有一面“勇士旗”,是連隊的傳家寶。旗幟上,是歷年獲評“新時代劉老庄八十二勇士”的官兵簽名,它代表著連隊精神的接續、血性的傳承。

  “隻有成為尖刀上的刀尖,才配得上‘勇士’二字。”二級上士楊永杰語氣堅定。

  作為劉老庄籍戰士,他從小聽著“八十二勇士”的故事長大。入伍時,家人鄭重囑咐他:“連隊對劉老庄有恩,你要好好干!”他下定決心:既然是“劉老庄連”的兵,就必須爭第一!

  通往夢想的征途,並非一帆風順。入伍后的一次比武,楊永杰代表連隊出戰,卻因狀態不佳,與冠軍失之交臂。這燃起了他的斗志。自那以后,訓練場成為他的戰場,手榴彈使用達到優秀仍不滿足,繼續向更高水平沖鋒﹔掩體構筑早已滿分,他卻模擬帶傷戰斗,加練單手挖掘……

  一次次加班加點,一次次突破極限。

  汗水終不負誓言。楊永杰兩度代表連隊出征集團軍比武,均取得佳績。今年,他終於如願,被評為“新時代劉老庄八十二勇士”。“作為連隊第6300名戰士,‘6300’的戰斗編號,對我而言重於生命!”榮譽背后,是這名戰士對連隊赤誠的熱愛。

  像楊永杰一樣,從淮陰劉老庄來到“劉老庄連”當兵的戰士,迄今已達170人。連隊的戰斗編號,也已從最初的83號,延續至6679號。這不僅是數字的增長,更代表著精神長河奔騰不息。

  “連隊是個大熔爐,戰士們‘進門一塊鐵,轉眼硬如鋼’。”戴天驕自豪地說,八十二載歲月流轉,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精神火炬,始終在英雄連隊中熾烈燃燒。

  “作為‘鐵軍’傳人,必須扛得起千鈞重擔,打得贏未來之戰”

  塞北草原,駐訓場上,一場合成營戰術演習激烈進行。秋風呼嘯,鐵流奔涌,“劉老庄連”在復雜敵情中向前推進。突然,導調指令傳來:“指揮車遇襲,連長‘犧牲’!”

  攻勢瞬間凝滯。危急時刻,二排排長張啟軍果斷接替指揮。他鎮定下令:無人機前出偵察,請求火力分隊協同壓制、覆蓋“敵”陣。依托地形,他指揮官兵與多專業力量緊密配合,打出一套凌厲迅猛的“組合拳”,最終撕開防線、鎖定勝局。

  臨陣換將,為何不亂?

  “靠的是平時嚴苛到極致的訓練!”連長朱明朝一語道破。他介紹,“劉老庄連”始終恪守“三個不滿足”:不滿足大綱要求、不滿足常規練兵、不滿足單個過硬。這既是連隊的訓練標高,更是官兵敢打必勝的底氣之源。

  “八十二勇士”以血染旗,在官兵心中種下勝戰渴望。新時代,“劉老庄連”官兵不斷挑戰極限、挖掘裝備效能,人人爭當“出膛即勝”的子彈,提升保衛人民的硬實力。

  記者在連隊駐訓場看到,全時待戰的理念,深植連隊戰備工作細節:戰備物資模塊化整合、箱組化存儲、便攜式取用﹔任務細化到人、器材定位到班、時間精確到秒……

  現任一班班長洪何亮,是連隊公認的技術能手,精通連隊所有輕武器操作。他不僅自己技術高,還帶出了一個“尖刀班”。

  一次對隱顯目標實彈射擊考核,一名新兵打出“10發5中”的成績,已達大綱要求的優秀線。他剛露出笑容,洪何亮卻嚴肅開口:“按照‘劉老庄連’的標准,這只是剛剛合格。”

  從此,洪何亮帶著他苦練連發技巧。據槍、穩瞄、擊發,一遍又一遍,甚至練到胳膊抖到端不住碗、吃飯握不牢筷。小戰士曾有不解,卻仍咬牙堅持。

  直到下一次實彈考核,他據槍更穩、呼吸更沉,最終打出“10發8中”的好成績,這才懂了洪何亮嚴格要求背后的深意。

  “過去拼刺刀靠一股猛勁,如今打仗靠的是體系和協同。”洪何亮語氣堅定,“現在我們能協同炮兵打擊、可呼叫空中支援,一個班就是一個拳頭。每個人都要過硬,戰場上才能打贏。”

  平時訓練從難從嚴,任務面前敢打必勝。

  2023年,在南蘇丹維和任務區,“劉老庄連”二級上士王祥受命擔任中國維和步兵營快反班班長。聯合國駐南蘇丹特派團要求,任務來臨時,快反分隊5分鐘內完成出動准備,但王祥信念如鐵:“中國軍人,必須更快!”

  王祥深知,走出國門,他們代表中國軍隊形象,必須分秒必爭、追求極致。他帶領全班開啟“讀秒練兵”,將出動流程細分為4個環節、數十個動作點,逐幀優化、逐秒嚴摳﹔為縮短登車時間,他反復回放錄像、糾正錯誤動作,帶頭測試上百次。

  聯合國戰備檢驗當日,王祥帶領快反班雷霆出擊——從指令下達至全員全裝出動,僅用113秒。聯合國駐南蘇丹特派團官員由衷贊嘆:“這個速度,除了中國軍人,沒人能做到。”

  113秒,是中國軍人對勝利的執著,更是一支英雄連隊向戰為戰的縮影。在新時代“劉老庄連”傳人身上,戰斗精神澎湃如初。

  走進“劉老庄連”營區,一眼便能看見電子屏上那句醒目標語:“距離下一場戰爭打響還有0日”。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種姿態和信念——枕戈待旦、分秒不懈。

  “連隊所在旅前身,是戰功赫赫的‘葉挺獨立團’,素有‘鐵軍’之威名。作為‘鐵軍’傳人,必須扛得起千鈞重擔,打得贏未來之戰。”朱明朝說。

  訓練場上,陽光洒在戰士們年輕而堅毅的面龐,他們的迷彩軍裝與草原融為一體。堅決聽黨指揮,永做人民守護者,“劉老庄連”向戰沖鋒的步履片刻不停息。

  

  記者手記

  永做人民利益捍衛者

  英雄連隊“劉老庄連”誕生於抗戰烽火中。82年前,“八十二勇士”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甘將熱血沃中華,用生命踐行“人在陣地在”的堅定誓言。重新組建80多年來,“劉老庄連”官兵牢記為人民扛槍、為人民打仗的神聖職責,踐行英雄傳人的使命擔當,在強軍興軍新征程中當先鋒立新功,不斷續寫英雄連隊新的傳奇。

  擎起英雄旗幟,守護國泰民安。哪裡有敵人,哪裡有危難,哪裡就有人民子弟兵。洪水肆虐時,他們筑起人牆﹔山火蔓延時,他們逆行而上。“劉老庄連”官兵一次次向險而行,用血肉之軀守護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正是人民軍隊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生動寫照。

  “劉老庄連”用行動証明,中國人民解放軍始終是黨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賴的英雄部隊。新時代的人民軍隊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永做人民利益捍衛者,不斷鞏固發展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團結,一定能維護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戰略支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6日 01 版)

(責編:彭靜、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