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被需要”是一種幸福(暖聞熱評)

王 博

2025年10月13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人物】退休教授劉曉生

  【故事】每年暑假,貴州遵義桐梓縣水井社區一個簡陋的農家院壩裡都會傳出孩子們清脆響亮的朗讀聲。一次避暑度假時,來自重慶的退休教授劉曉生偶然發現這裡的孩子英語基礎薄弱,此后,他連續10余年免費為孩子們輔導。幾張簡易書桌,一塊小黑板,為幾百個孩子點亮了夢想的火種。談及為何能堅持下去,他說:“最幸福的就是自己被需要。”

  【點評】

  自制音標卡片,一遍遍糾正孩子們的發音﹔探索“情景教學法”,用角色扮演、英語歌曲激發孩子們的興趣﹔一周6天,每天4小時授課,強度甚至超過退休前……條件有限,學生基礎薄弱,劉曉生憑借數十年的經驗,在教學質量上精益求精。

  星光雖微,可照曠野﹔課堂雖小,能載夢想。自2011年起,一批批孩子在這裡完成從不敢開口到自信表達的蛻變,有的還考入重點大學。

  “只要孩子想學,我就會認真干下去”——真摯朴實的話語裡,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正如詩人所言:“我們必須奉獻於生命,才能獲得生命。”奉獻從來不是單向付出,而是對意義世界的探索和追尋,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情感滿足。春蠶不倦吐絲,亦能迎來精神的高光。用粉筆續寫從教生涯,將畢生所學奉獻給有需要的人,劉曉生的選擇,既是對“無窮遠方”的關懷,也是對自我精神根系的滋養。

  每一個夢想都值得被托舉,每一份奉獻都應當被銘記。“燃燈校長”張桂梅照亮山區女孩人生路,“愛心廚房”創辦者萬佐成、熊庚香夫婦用爐火溫暖病患家庭,老人李貴江在小區路燈下義務教授書法……那些動人的故事一次次向我們詮釋著,把人生價值錨定更廣闊的社會需要,有限的生命將在無限的事業中綻放出更加不凡的光彩。

  在廣袤鄉村,還有很多“劉曉生”,也許他們的名字並不為人所熟知,但那些默默的耕耘,共同托舉著人們對教育公平的殷切期盼。個體的力量終歸有限,進一步改變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狀況,還需要在制度建設與政策供給上有更多作為。

  近年來,從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到銀齡講學計劃,一系列舉措正在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流動。補短板,貴在系統性。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更好激發農村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成色更足的教育公平值得期待。

  在桐梓縣,當地人感慨:“劉教授帶來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風氣。現在社區裡,大家比的是誰家孩子進步快,鄰居們互幫互助更熱絡了,鄉風更文明和諧,這是千金難買的財富。”教育是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支撐。當千千萬萬個“劉曉生”被看見、被支持,當越來越多良法善政與涓滴愛心同向而行,鄉村教育質量將不斷提升,鄉村全面振興的步伐必會越來越堅實。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3日 05 版)

(責編:王瀟瀟、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