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雲龍
2025年10月13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七十載歲月如歌,七十載昂首奮進。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展現天山南北的滄桑巨變,凝聚共建美麗新疆的力量。
——編 者
維吾爾族牧民庫爾班·阿西木的摩托聲,劃開了戈壁灘的風聲。他帶著牧羊犬,領著我們走過石橋,看到岩壁上的“劉平國治關城誦石刻”。
1800多年前,東漢西域長史府屬下龜茲左將軍劉平國,帶著6名漢人和羌人,來這裡鞏固邊防,刻石以記。短短108字,成為各族人民共同開發西域的有力見証。
最開始守護這座遺跡時,庫爾班還是個縱馬揚鞭的青年,如今已兒孫滿堂。指著石刻上“堅固萬歲人民喜,長壽億年宜子孫”的字樣,他的話語朴實又堅定,“要守好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以后還要交給孩子們呢。”
廣袤的新疆,有深厚的歷史。發掘的漢唐碑刻、絲綢、錢幣等考古成果,無不印証著中央政權對西域的有效管轄。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發掘歷史,是為了更好守護歷史。拜城縣,克孜爾石窟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堅守40年,既為保護壁畫,更立志傳播好文物故事。以前,游客只能現場看﹔現在,運用數字化手段,修復后的石窟形態被多渠道立體式呈現出來。讓文物發聲,讓歷史說話,是文化潤疆的有力途徑之一。守護文物,已經成為各民族的共識:文物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維系著民族精神。
文化潤疆,潤在日常、潤進心田。拜城縣的農民畫家到克孜爾石窟寫生,留下100多幅畫作。這些作品在新疆多個縣市巡展,走進多個旅游景點,也做成了牆繪、展板和冰箱貼。村民買熱木·克熱木和親戚朋友們研究龜茲樂舞,“小時候就看這些石刻,原來是我們祖先留下的珍寶。如今我們也跳起一樣的龜茲樂舞,很美,很自豪。”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說,群眾主動參與、沉浸熱愛,系緊的是文化認同紐帶。
讓群眾能參與、願參與,就要充分用好豐富的文化遺產和資源。近年來,新疆舉辦大量文化節、歷史文物展等活動,將民族節慶、文化大巴扎、民俗體驗等融入各族群眾生活。比如,薩瑪瓦爾舞由古龜茲人接待賓客的儀式演變而來,傳承人拿出獨門絕活,國內資深導演編導對舞蹈進行提升改造,新的龜茲樂舞作品不斷涌現,小城庫車的年輕舞蹈演員走向全國各地舞台。傳統藝術融入現代潮流,“流量焦點”化為“文化地標”,推動文旅融合走深走實,不僅能帶動天南海北的人們走進新疆,更有助於持續構筑各族群眾共有的精神家園。
最是文化潤人心。借助文藝活動、物品展覽、具象演示,文化豐富著新疆各族群眾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更凝聚了人心。在庫車市龜茲小巷,徜徉於獨具風情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中,游客們會更加發自內心地認同:新疆的歷史就是中國歷史的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一體,人心聚合。中華文化始終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靈歸宿和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越鑄越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文化潤疆、注重以文化人”。以文潤心,“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絢麗之花才能在天山腳下持續綻放。今天,新疆各族干部群眾凝聚思想共識,也集聚著奮斗力量。新疆的歷史豐富多彩,新疆的未來更加值得期待。
(作者為本報新疆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3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