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茜
2025年09月30日08: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真正順應發展潮流、人類發展需求的人工智能技術,必然是普惠公平、開放包容的
近日,中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提出“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倡議,再次彰顯推動加強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堅定擔當。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相繼舉辦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世界機器人大會、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等國際會議和賽事,發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動計劃》《國際人工智能開源合作倡議》,倡議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組織,啟動成立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治理中心。這一系列舉措,展現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路徑、全球貢獻與治理智慧,持續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在政策引領、技術持續攻堅和產業需求驅動的共同作用下,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實現整體性、系統性躍升。得益於有效的政策引領,各地設立人工智能產業園區、出台扶持資金與產業規劃,逐步形成區域集群效應。在技術突破上,中國人工智能在算力基礎設施、大模型開發、算法效率等方面實現長足進步。在產業生態上,人工智能已深度賦能制造業、能源、交通、醫療等關鍵領域。開源文化與初創生態活躍,降低了技術使用門檻,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崛起,推動了行業創新。
中國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前沿開發者,更是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應用市場和數據來源國之一。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2024年突破7000億元,並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中國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數量、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均居全球首位。《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4年)》顯示,2024年全球新公開生成式人工智能專利4.5萬件,產生自中國的佔比達61.5%。更重要的是,中國具有人工智能應用的豐富場景和治理經驗,可為世界各國提供有益借鑒。
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廣泛應用,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變革性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不容輕視的安全風險和治理困境。由於各國技術發展不平衡、治理能力差距大,國際機制缺乏協調,國際社會尚未就人工智能治理形成廣泛共識。個別國家為維持自身發展的絕對優勢,將人工智能治理議題政治化、工具化,對內放鬆監管,對外通過技術封鎖和出口管制形成創新壁壘,限制他國發展、阻礙國際合作,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面臨結構性困境。
人工智能是全球性技術革命,理應服務全人類,各方應推動形成風險同擔、收益共享的格局。技術分裂隻會導致安全標准的碎片化,阻礙合作交流更將加劇智能鴻溝。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必須以人類福祉為中心,始終聚焦應對挑戰、促進人類發展。真正順應發展潮流、人類發展需求的人工智能技術,必然是普惠公平、開放包容的。唯有堅持“智能向善”,兼顧安全與發展、公平與包容,推動建立相關標准與協同機制,才能讓人工智能真正成為造福人類的公共產品。
作為負責任的人工智能大國,中國積極應對各類潛在風險挑戰,切實推進國際合作,深度參與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國倡導發展與安全並重,強調“以人為本”,為全球治理提供價值基礎﹔通過倡導分級管理、敏捷治理等方式,為國際社會貢獻治理經驗﹔通過推動建立可管可控的技術平台、推行責任共治,為產技協同提供路徑。中國始終堅持多邊主義,倡導推動人工智能公平普惠發展,重視發展中國家話語權,致力於提升全球治理機制的包容性與公平性。
未來,立足人工智能治理實踐經驗,中國願同各方加強合作,就發展戰略、治理規則、技術標准進行對接協調,早日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全球治理框架和標准規范,匯聚治理合力,推動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
(作者為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副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30日 03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