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第十二個烈士紀念日到來之際,重溫四位烈士的書信,賡續紅色血脈——

信仰之光照亮前行路

本報記者 李 娜

2025年09月30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圖①:宋阿毛絕筆信。
  資料圖片
  圖②:藍蒂裕畫像。
  藍耕荒供圖
  圖③:苗可秀學校校舍。
  資料圖片
  圖④:苗可秀遺書。
  東北抗日義勇軍紀念館供圖
  圖⑤:陳祥榕(右一)生前與戰友合影。
  陳 偉攝

  編者按:第十二個烈士紀念日到來之際,我們再次與那些鐫刻在民族脊梁上的名字深情對話。無論是在戰爭年代為家國存亡奮不顧身,還是在和平時期為戍邊衛國挺身而出,無數先烈用生命詮釋了“初心”的分量,用熱血鑄就了“信仰”的豐碑。

  銘記,是對烈士最好的告慰﹔傳承,是對英雄最好的致敬。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們選取了四位烈士寫給師友、孩子、自己、媽媽的信。那些泛黃的信箋、真摯的語句,濃縮著英烈的家國情懷,今天讀來依然讓人心潮澎湃,激勵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勇擔使命、踔厲奮發。

  

  給師友的信

  “不要忘了我們要作新中國的主人,要作重整山河的聖手!須知犧牲是兌換希望的一種東西,我們既然有希望,便不能不有犧牲”

  這是烈士苗可秀遺書的部分內容,那一年,他29歲。

  苗可秀,遼寧本溪人,1926年考入東北大學中文系。九一八事變后,苗可秀投筆從戎。

  1935年6月,苗可秀在戰斗中身負重傷,被捕入獄。獄中,日偽政權對他拉攏不成,便以酷刑、處死相威脅,但苗可秀沒有絲毫動搖。當時,一名獄警被苗可秀的愛國精神觸動,答應幫忙將遺書傳遞出去。深知死期將近,苗可秀提筆寫下這封給救國會師友的信。苗可秀在信中提到自己的孩子苗福生:“擬名此子為苗抗生,勉其繼余之志耳。”

  1935年7月,苗可秀慷慨就義。如今,在本溪市建有苗可秀街、苗可秀學校。在苗可秀學校內,《苗可秀之歌》在校園裡廣泛傳唱,苗可秀烈士雕像、東北抗聯精神綜合實踐室、紅色長廊等為師生提供可感可及的紅色教育。教師教貞杰說:“用烈士的革命精神浸潤校園,讓學生們在耳濡目染中厚植家國情懷,成長為有信仰、敢擔當的時代新人。”

  “每有假日,弟等千萬要到此一游,每到此處,要三呼老苗,我之孤魂其可以不寂寞也……”如苗可秀在信中所囑托的那樣,很多人來到他的墓前都會在祭拜后大呼三聲“老苗”,將今日之中國講給他聽。

  給孩子的信

  “你

  耕荒

  我親愛的孩子

  從荒沙中來,到荒沙中去

  今夜,我要與你永別了

  滿街狼犬,遍地荊棘

  給你什麼遺囑呢?

  我的孩子!

  今后,願你用變秋天為春天的精神

  把祖國的荒沙

  耕種成為美麗的園林”

  這是中共地下黨員藍蒂裕寫給孩子的詩。1948年,藍蒂裕的聯絡人被國民黨特務逮捕,身為四川省梁山、墊江地區特支書記的藍蒂裕本該立即撤離,但他心系當地革命群眾的安危,堅持留下,最終不幸被捕。

  特務們將藍蒂裕關押在重慶渣滓洞集中營。1949年秋,藍蒂裕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經到了最后時刻,他拿出一個廢舊的煙盒,在上面為5歲的兒子藍耕荒寫下這首《示兒》,並朗誦給大家聽,“如果你們誰能出去,請把這首詩交給我兒子。”

  第二天,藍蒂裕慷慨就義,年僅33歲。

  后來,記有這封絕筆信的煙盒雖不幸遺落,這首詩卻靠著獄友們的記憶留存下來。1960年,藍耕荒的母親從書店買到一本《革命烈士詩抄》,藍耕荒第一次看到了父親寫給自己的這首詩,泣不成聲。第二年,藍耕荒便報名參軍。

  “父親的詩像釘子一樣釘在我心裡,時時刻刻鞭策著我。”藍耕荒說,父親為他起名耕荒,就是希望他能為人民從事最苦、最難的開拓事業。他繼承父親遺志,轉業后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急難險重任務中總是沖在一線。

  2021年,77歲的藍耕荒給父親寫下一封回信:“親愛的爸爸,如今遍地的荊棘已被鏟除,再也沒有滿街的狼犬,請你們放心吧,今天的祖國,地更綠,天更藍!”

  給自己的信

  “我愛親人和祖國

  更愛我的榮譽

  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

  冰雪啊!

  我決不屈服於你

  哪怕是凍死

  我也要高傲的(地)

  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這是志願軍戰士宋阿毛在一張皺巴巴的紙上寫下的絕筆信。

  1950年11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進入朝鮮並迅速開赴長津湖地區。此時,朝鮮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嚴寒天氣,入朝行軍的第一天,隊伍中就有700多人被嚴重凍傷。為了將敵人全殲於長津湖地區,第20軍第59師第177團第2營第6連官兵們奉命埋伏在死鷹嶺高地。

  11月29日中午,死鷹嶺山背殘敵分三路攻擊死鷹嶺高地,成噸炸藥傾瀉在山頭。志願軍突擊組組長宋阿毛帶領戰士們奮勇反擊,守住了陣地。

  30日凌晨,死鷹嶺上不再響起一槍一炮,前來查看的戰士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一排排志願軍戰士俯臥在陣地上,手握鋼槍,保持著戰斗隊形和戰斗姿態。125名官兵在零下40多攝氏度的雪天裡犧牲在陣地上。

  戰后,打掃戰場時,人們發現了宋阿毛留下的這首詩。后來,“冰雕連”得以重建,這封絕筆信成為“冰雕連”的傳家寶。感悟先輩身上那股“堅決服從命令,誓死完成任務”的精神意志,第83集團軍某旅新兵馬申奧說,“先烈們用生命捍衛了軍人的尊嚴,我們新時代軍人,更要時刻做好上戰場的准備,不畏困難、不懼犧牲。”

  給媽媽的“信”

  “親愛的媽媽”

  除了蕩氣回腸的詩作,也有一封尚未完成的書信,雖很難猜測作者“提筆忘言”的原因,但僅這一句話便足以讓人動容。

  這是戍邊英雄陳祥榕想要寫給媽媽的信。他曾兩次提筆,但兩次都隻寫下“親愛的媽媽”,這也成為陳祥榕留給母親的最后5個字。

  陳祥榕2001年生於福建寧德。13歲時,他的父親不幸離世。

  2019年,陳祥榕報名參軍,當年9月入伍。他曾鄭重寫下戰斗口號:“清澈的愛,隻為中國”。班長問他:“你一個00后新兵口號這麼‘大’?”陳祥榕回答:“班長,這跟年齡沒關系,我就是這麼想的,也會這麼做!”

  2020年6月,在一次邊防斗爭中,陳祥榕毫不畏懼、英勇戰斗,直至壯烈犧牲。當時,他還不滿19歲。

  部隊問陳祥榕的母親姚久穗有什麼要求,她說:“我隻想知道我兒子在戰斗的時候勇不勇敢?”今年九三閱兵,姚久穗受邀到現場觀禮,“孩子,祖國越來越強大了,媽媽為你的勇敢感到自豪!”

  “近幾年,軍地領導給了我們不少關愛與照顧。”陳祥榕的姐姐陳巧釵說。陳巧釵現在福建革命軍事館征集布展辦公室工作,陳祥榕犧牲后,他的家人向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新疆革命軍事館及福建革命軍事館等展館捐贈了陳祥榕的百余件遺物,“未來我會盡力講好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讓英烈精神代代相傳。”陳巧釵說。

  (本報記者胡婧怡、施鈺、李龍伊,胡瑞智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30日 10 版)

(責編:彭靜、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