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鋒
2025年09月29日08:25 來源:北京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北京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北京開展一系列活動、工作、斗爭中形成和展現出來的,其發展歷程包括孕育與萌芽、成長與發展、厚植與豐富、積澱與成熟等階段,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解放戰爭時期是北京紅色文化的積澱與成熟階段。
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但勝利給廣大民眾帶來的興奮是短暫的。國民黨接收變成“劫收”,北平依然暗無天日。中國共產黨順應民心,領導北平人民進行新的斗爭,將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相耦合,最終實現了北平和平解放,加速了全國解放進程。在此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展現出將革命斗爭進行到底的英勇氣魄和愛國情懷,以及不畏艱難、筑基開元建設新中國的創業精神,北京紅色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並不斷地走向成熟。
反美反蔣運動彰顯革命到底的氣魄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當局對收復區教職員及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和畢業生進行甄別審查,遭到廣大師生的強烈反對。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反甄審斗爭,揭露了國民黨當局反共反人民的本質,打破了一部分人對國民黨抱有“正統觀念”的幻想,推動了北平人民愛國民主統一戰線的建立。在反甄審運動中,中共地下黨組織得到鍛煉,積累了在新形勢下領導群眾斗爭的經驗,許多積極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后期北平地區民主運動的骨干力量。反甄審運動以中共領導下廣大青年的光榮勝利告終,團結一致、堅持斗爭的紅色精神得到賡續。
1946年12月,北平發生美軍士兵強奸中國學生沈崇事件。國民黨當局極力為犯罪士兵開脫罪責。以“沈崇事件”為導火索,在北平乃至全國掀起了一場反美暴行的群眾運動。抗暴運動既是反美的愛國運動,又是反蔣的民主運動。在中共北平地下黨學委的領導下,北平學生團體以“抗暴聯”為基礎,成立北平市人權保障委員會,向廣大師生進行宣傳,爭取他們的同情和支持。北平地區進步師生發起“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大游行,推動以學生運動為主體的“第二條戰線”的形成,把反美反蔣的愛國運動推向新的高潮。不畏強暴、誓死愛國的偉大革命精神得到弘揚,紅色文化的豐富底蘊得到進一步積澱。
迎接解放促進紅色文化發展繁榮
在解放北平的過程中,北平地下黨組織指導工人、師生等開展了一場群眾性的護廠護校斗爭,粉碎了國民黨南遷學校和工廠的圖謀。北平地下黨組織把公開斗爭與秘密斗爭相結合,有的利用學生會、工會組織開展工作,有的公開成立護廠委員會、職工聯誼會,有的亮出了“迎接解放委員會”的牌子。同時,在全市秘密印發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宣布的《約法八章》、北平軍管會《告北平各界同胞書》等宣傳材料,號召廣大市民維持社會秩序,安心生產和生活﹔要求公職人員堅守崗位,保護好國家財產和檔案資料,等待接管。此外,北平地下黨組織認真貫徹華北局城工部的指示,為團結爭取廣大教授、專家等知識分子留在北平做了大量工作,為新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建設與繁榮留住了許多寶貴人才。
北平市區採用和平方式解放,對城內應接管單位採取在軍事管制下和平接管的方針。在推動北平和平解放與接管的過程中,紅色遺址遺跡和可移動紅色文物等得到保護與修復,黨的偉大革命精神與紅色基因實現深度融合。此外,北平市人民政府的成立,也為紅色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紅色暗戰中無名英雄傳承紅色基因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地下黨的情報網絡遍布各地,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個方面。情報戰場的無名英雄深入敵人內部,搜羅核心情報,靈活變換身份角色,與敵人斗智斗勇。其中,作為中共地下情報工作的優秀代表,“北平五烈士”(謝士炎、丁行、石淳、朱建國、趙良璋)打入國民黨“心臟”部門,搜集國民黨高級將領的部署、決策,掌握軍隊的裝備、調動以及聯絡信號、軍用飛機動態等大量有價值的情報,積極配合黨中央的各項部署,為北平解放和革命勝利作出特殊貢獻。無數無名英雄在紅色暗戰中發揚革命斗爭精神,為北平解放和順利接管流血犧牲,用生命書寫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詮釋了共產黨員對黨的忠誠和擔當。
蕩滌污垢換新顏助推紅色文化成熟
北平和平解放后,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抵平,先后進駐香山和中南海。北平舊貌換新顏,迎來新的歷史機遇。北京紅色文化也迎來了成熟與發展的大好時機。
1948年12月30日,新華社發表毛澤東撰寫的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指出要“用革命的方法,堅決徹底干淨全部地消滅一切反動勢力”“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在香山,毛澤東、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繪就籌建新中國的藍圖,鑄就了偉大的奮斗精神、擔當精神、創業精神。
為爭取各界支持,整合建國力量,毛澤東在香山分別邀見黃炎培、劉仲容、傅作義、李濟深、柳亞子、張治中等民主黨派領導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共商國是。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黨派代表、區域代表、軍隊代表、團體代表、特邀代表等相關人士與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共同協商“政協組織法草案”“政府組織法草案”“共同綱領草案”“國旗、國徽、國都、紀年方案”等,是傳承和發揚民主傳統的典范。
新中國成立后,古都舊貌換新顏。共產黨人艱苦創業,勵精圖治,蕩滌污泥濁水,安定社會秩序﹔整頓市容市貌,恢復發展生產﹔整頓市場,平抑物價﹔民主建政,開啟建設北京的新征程。古都北京,文脈悠悠、綿延不絕,涵養著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
(作者為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