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各族人民同心書寫人間奇跡
本報記者 袁 泉 瓊達卓嘎 鮮 敢 徐馭堯
2025年08月22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嘎拉村,村民其加回憶起自己的孩童時代——
那時,家人們點著油燈吃飯,有個信念:“雖然生活苦,但堅信一定能奮斗出一個好日子。”
60年過去,如今嘎拉村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感恩黨的好政策,我們要繼續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其加說。
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雪域高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西藏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西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確立了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引領西藏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推動西藏各項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歷史性成就。
如今,西藏各族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持續保持在99%以上,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自治區50%以上的國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邊境村庄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各類產業蓬勃發展。
切實維護好民族團結
新時代以來,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續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鑄牢,社會大局持續穩定,攜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的基礎日益堅實。
一雙大手,感受團結的溫度——張展群是陝西人,2017年到阿裡地區噶爾縣工作以來,手把手教會當地群眾扦插等專業操作﹔
一方講台,丈量團結的高度——宋玉剛是河南人,扎根在拉薩市墨竹工卡縣日多鄉中心小學28年,為孩子們打開一個新世界﹔
一張氆氌,織就團結的長度——在上海援藏力量支持下,日喀則市江孜縣班覺倫布村開設“阿佳格桑”工坊,近30名當地婦女在家門口就業……
截至目前,西藏共有154個集體、204人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稱號,7市(地)全部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地),30個縣(區、市)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區、市),54家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對口援藏體系逐步健全,成為鞏固民族團結的重要紐帶。11批次1.4萬余名各類干部人才進藏工作﹔累計投入643億元實施援藏項目8204個。以對口援藏為紐帶,通過結對認親等活動,西藏332個縣(區)、鄉(鎮)與援藏省(市)的284個縣(區)建立結對幫扶關系。
西藏與援藏省市、企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各族兄弟姐妹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在拉薩,江蘇援藏干部引入優良牦牛品種,將出欄周期縮短3年,帶動養殖戶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在昌都,福建援藏干部推動核桃油產業升級,90名農牧民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在阿裡,陝西百名名師到阿裡7縣送教,阿裡800余名師生赴陝研學……
“相親相愛,猶如茶與鹽巴。”西藏始終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工作方針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成功實踐,民族團結日益鞏固。
提升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位於拉薩河畔的拉薩市曲水縣三有村,有一座融合藏式風情的幸福驛站,為各族群眾提供養老和托幼服務。
“早晨村醫為我們測量血壓、詢問身體狀況﹔午飯后,我和朋友們在這裡一起下棋聊天。”70歲的村民次仁扎西笑著說。
“老有所養”“幼有所育”是西藏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西藏堅持將財政收入的80%以上投入民生領域,搭建起涵蓋教育、醫療、養老等多個領域的保障體系,持續提升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06年至2024年,中央和西藏累計下達補助資金372.63億元,不斷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
2014年至2024年,西藏累計投入財政性教育經費超3000億元,並率先實行15年公費教育﹔
截至2024年,西藏醫療衛生機構總數超7200家,基本建成自治區、地(市)、縣(區、市)、鄉(鎮)、村(社區)五級衛生健康服務網絡,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2.5歲……
一組組數據,生動展現雪域高原發生的人間奇跡。
今天的西藏,經濟建設全面快速發展。清潔能源、文化旅游、高原輕工業……各項現代產業蓬勃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建立,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2024年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55444元、21578元。
今天的西藏,文化事業日益繁榮進步。高度重視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推廣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障藏語言文字學習使用權利,文化建設實現前所未有的繁榮與發展。
今天的西藏,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徹底擺脫千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族群眾住有所居、勞有所得、老有所養、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在60年的發展歷程中,西藏自治區生產總值達到第一個千億用了50年時間,而第二個千億僅用了6年的時間。”8月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正說,今年西藏自治區生產總值有望突破3000億元,達到第三個千億目標。
保護好生態環境
漫步在山南市隆子縣沙棘林生態公園,隨處可見野生鳥類嬉戲,芒措村村民索朗拉杰總喜歡帶著孩子到這裡散步。
“治沙前,大風刮過,農田覆蓋上厚厚一層黃沙,房子周圍堆起高高的沙堆。”作為第一批在隆子河灘上種沙棘的人,77歲的索朗拉杰見証了這片土地的變遷,“種植沙棘防住了風沙,房前屋后綠樹成蔭。”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代代隆子人種沙棘、戰風沙,成功將風沙肆虐的荒灘變成了滿目蔥郁的綠色屏障,創造了高原防沙治沙的奇跡。
近年來,西藏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深入推進國土綠化行動。2021至2024年,西藏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48.02%提高至48.07%,森林覆蓋率穩定在12.31%。
“以前一隻羊還不到60斤,現在一隻羊有100多斤,膘肥體壯!”在日喀則市康馬縣,牧民佔堆自豪地說。
變化源自高寒牧區人工種草技術的成功推廣,有效破解了草場退化難題,將零星的低矮草場變成連片的高產草場,實現草原生態保護、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雙贏。
“目前,合作社種養加總產值近700萬元,帶動300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年創收160余萬元,群眾分紅60余萬元。”康馬縣涅如堆鄉鄉長嘎瑪旦達介紹。
建設繁榮穩固的祖國邊疆
在西藏,各族兒女共同為建設繁榮穩固的祖國邊疆貢獻力量。
隆子縣玉麥鄉,曾經僅有桑杰曲巴老人帶著女兒卓嘎、央宗一戶3人居住,守護著這片廣袤的國土。“如果我們走了,這塊國土就沒人了!守護好腳下的土地,就是守護我們的命根子。”央宗至今銘記著父親的話。
如今,玉麥鄉新居拔地而起,道路暢通,水電網絡通達全鄉。昔日的“三人鄉”,已擁有67戶253人。“路通了,電有了,年輕人也願意回來了。”央宗欣慰地說。
“預定5號民宿的游客朋友們,我在格林等你!”在墨脫縣甘登鄉格林村,90后門巴族姑娘仁青措姆面對手機鏡頭直播,熱情推介著自家民宿。
2024年,到訪墨脫的游客數量達60萬人次,是全縣人口的40多倍。
“路通了,如今家家戶戶都忙著搞旅游。”格林村村委會主任多杰平措介紹,全村28戶近半數開了民宿,還配套開辦了8家餐飲店,去年旅游收入達90余萬元。
60年來,西藏持續深入抓好強邊這件大事,補齊住房、飲水、用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短板,教育醫療資源下沉,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留得住、有發展”的根基日益堅實。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2日 03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