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讓好收成帶來好收入(人民時評)

常 欽

2025年07月18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如今的麥收,真是越來越有科技范兒了。收割機裝上北斗導航,開得筆直﹔人工智能平台瞅准收割時機,指揮機器下地﹔全國的收割機在哪兒忙活,調度平台上一目了然﹔麥粒掉得也少了,豐收的底氣更足了。今年夏收,80多萬台收割機在田裡跑,效率比5年前提高了30%以上。

  但也不是沒有困擾。網絡上有人晒出了一張賬單——包了近3000畝地,忙活大半年,最后算算賬,隻有區區兩三萬塊錢淨利潤。幸好秋收還有收入,政府也會發種糧補貼,否則很容易挫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一邊是高科技帶來豐收,一邊是不太可觀的利潤,揭示出現代農業發展的兩大“症結”:成本之結,高科技的投入成本誰來分擔?產銷之結,糧食賣不上價咋辦?要想讓好收成真正帶來好收入,就得在這兩頭都想出好辦法。

  第一個坎:新農活的“高門檻”,誰來搭把手?

  現在種地,要想提高效益,不能再依靠“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把式。越是奔著現代農業去,越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且不論耕地租金,高產種子、無公害化肥、可降解農藥、科學澆水、機器收割,哪一樣都是大開銷。這樣的“高門檻”,必須掂量好輕重。農業科技、農業機械固然好,但如果“用不起”“舍不得用”,就無法發揮其促進糧食豐產豐收的作用。

  要讓耕耘者“輕裝上陣”,必須構建多元參與、風險共擔的共同體。政策應該拉一把。國家給的農機補貼,讓很多好機器進了村,這是實實在在的好處。未來,需進一步完善補貼機制,探索將更多智能化設備、數字化平台服務納入政策支持范圍。例如,河南新鄉建成“田管家”平台,利用北斗導航與數字技術,不僅能管護農田,還能為農戶調度農機,這種集約化的服務模式本身就是一種優化成本的有益探索。

  企業不妨也幫一把。企業不僅僅是設備銷售方,更要成為產業的組織者和服務者。有的已經率先闖出新賽道——搞起“托管服務”。農民出地,企業出技術、出管理,收成按比例分。這樣,農民不用掏空腰包,企業也能有穩定的基地和業務。國家也正鼓勵培育這樣的“領軍企業”,讓它們在產業鏈裡多出力,降低農民使用新技術的門檻。

  第二個坎:“谷滿倉”之后,咋防范“谷賤傷農”?

  科技帶來的高產,若不能在市場端實現優質優價,其價值就等於在田埂上打了“白條”。一畝地能收上千斤麥子,可產量一多,市場就容易“打噴嚏”,供過於求導致賣不上價。這個坎,得跳出“賣原糧”的老路子,找到市場化的新路,才能邁過去。

  要想辦法讓糧食“變身”。麥子不隻有直接賣這一條出路,還可以從地頭進工廠,變成優質面粉、特色挂面,以及開袋即食的方便食品。產業鏈拉長一點,價值就高一點。有龍頭企業帶著干,把加工廠建在田間地頭,讓好糧食變成好商品,種糧者的收益才是有保証、可持續的。

  要讓好品質賣個好價格。用北斗技術種出來的麥子,用智能平台管出來的麥子,品質肯定有保障。搞品牌、做認証,讓品質本身就能換錢,充滿科技含量和安全保障的好產品才能賣出好“身價”。

  說到底,科技是把增產的“金鑰匙”,但要打開增收的“致富門”,光有“鑰匙”還不夠。得有人在前頭幫著分攤投入成本,也得有人在后頭鋪好通往市場的路。隻有讓種地的人既用得起新科技,又能靠著新科技賺得好收入,這場科技促增收的大戲才會越唱越響亮。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8日 05 版)

(責編:王瀟瀟、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