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成果豐碩

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旺  文化強國建設動力足

本報記者

2025年05月28日08: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5月26日至27日,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在廣東深圳舉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屆論壇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主題,分別結合“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繁榮文藝創作”“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出版深度融合發展”“電影業高質量發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數智賦能文化貿易”“建設城市文明  增進人民福祉”“人文灣區  數智灣區”等10個方面內容舉行分論壇,與會嘉賓深入研討交流。論壇成果豐碩,凝聚起建設文化強國的強大動力。

  錨定目標賡續中華文脈

  建設文化強國,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事關提升國際競爭力。

  建設文化強國,必須鞏固文化主體性。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強世功表示,中華文明正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華民族共同體演進的歷史是各民族交融的歷史,也是各族兒女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史詩。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長(副院長)、教授李毅表示,用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走向世界,必須根植於我國的歷史環境,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

  建設文化強國,必須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陝西省西安市委原常委、宣傳部部長王軍認為,“要以大眾文藝和新大眾文藝為主脈來構建中國文藝學自主知識體系”。

  “《黑神話:悟空》、《哪吒之魔童鬧海》、DeepSeek掀起的全球風潮表明,中國正在開啟‘軟實力+硬科技’的文化強國新時代。”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台)黨委書記、台長龔政文說。

  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國人的文化觀正是在層疊累積的過程中日漸深厚、日漸演進。”中國作協副主席阿來說。

  保留“鑊耳牆”“龍舟塢”等文化記憶,打造廣府騎樓數字博物館沉浸式體驗場景……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陳曉建表示,廣東要堅持“兩個結合”,讓嶺南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綻放時代光彩。

  改革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與會嘉賓表示,改革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表示,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磨難而經久不衰,歸根結底是因為中華民族能夠不斷把握歷史主動,充分發揚文化主體性,在不斷創新中推動中華文明發展。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台)黨委書記、台長、總編輯李鵬說,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不是零敲碎打,而是從頭到腳、由內到外、上下左右的系統推進﹔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權宜之計,而是堅持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的深謀遠慮﹔不是簡單多一些平台賬號,而是媒介資源的徹底整合、全面煥新。

  “就文藝創作而言,‘怎麼寫’固然重要,‘寫什麼’‘誰在寫’同樣重要。”廣東省作協主席、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說,當越來越多創作者願意寫出自己的故事、說出自己的感受,文藝的力量就會發揮出來。

  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再到數字排版和網絡傳播,每一次技術的更新換代,都是出版領域的一次范式變革。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院長王曉光認為,出版融合發展不僅在於媒介形態的技術革新,更在於內容生產向數據運營和智能服務的深度轉化。

  黑焰聯動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薛樹柏介紹,在影視游戲創作中,團隊會深入實地考察採風,挖掘傳統紋樣、建筑樣式、服飾道具等歷史文化元素,通過創新表達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場景要更加精細,擁有極高的視效密度。”《哪吒之魔童鬧海》視效總監石超群說,“5年前,中國動畫人還在摸索工業化,如今我們已經向全球証明,中國視效團隊不僅能打硬仗,還能打勝仗。”

  數智技術賦能融合發展

  文化與科技相生相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

  武漢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沈壯海表示,要時刻敏銳把握數智技術的新進展,促進文化建設與數智技術的深度融合,更好推動文化創作生產流程創新,推動優秀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有效浸潤,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文化力量的深度激活、充分釋放。

  截至2024年,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個洞窟數字化攝影採集、200個洞窟圖像拼接、169個洞窟全景漫游節目制作。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說,技術賦能文化遺產保護,打造沉浸式體驗,有助於促進敦煌文化的全球數字化傳播和跨文明對話。

  中文在線集團常務副總裁謝廣才認為,技術變革正讓出版行業從“傳統出版”向“融合出版”加速演進,並進一步向“數智化出版”發展。

  中國日報社記者、起底工作室主持人徐潘依如說,“人人皆媒”意味著“誰擁有話筒”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誰能穿越算法,抵達人心”。

  小紅書集團資深副總裁湯維維以今年以來外國網友入駐小紅書平台為例,講述從“文字轉換”到“文化解碼”的跨越故事,認為“當技術深植人文之心,邊界終將化為橋梁”“未來屬於把科技與人文洞察相結合的創新者”。

  “科技的價值,正在於它打破了地理的阻隔、消弭了語言的障礙,讓人文交流像呼吸一樣自然。”騰訊集團公共事務副總裁李子樹說。

  不斷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武漢大學國際法治研究院教授黃進表示,構建我國的全球話語體系,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實現全球融通的表達方式。全球話語體系絕不是某一個國家的自言自語、自說自話,一定要突破地域文化的局限性。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具備三重文明屬性,即中華文明連續性發展的前沿陣地、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試驗平台、全球化時代人類共同價值的對話窗口。

  “我們應當永遠保持比較的視野,找出世界各國文化的共通性,學習汲取其他國家在城市發展更新建設中保護老城的經驗。”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榮休教授李孝聰表示。

  “電影工作者要以更為開闊的視野、更為博大的胸懷、更為自信的態度,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成果,融通中外、貫通古今,在開放的氛圍中實現中國電影的繁榮。”中宣部電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長毛羽說。

  深圳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強介紹,深圳在文化的“短期積澱”中堅持城市文化營造的“長期主義”,原創舞劇《詠春》憑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實現口碑票房雙豐收,在新加坡、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多國“破圈”傳播。

  “2025年,數智賦能的虛擬現實電影《唐宮夜宴》亮相戛納電影節。這部作品以科技與藝術的巧妙融合,贏得了廣泛的關注與高度的贊譽。”河南廣播電視台黨組成員、副台長盧慎勇說,“我們將繼續加大前沿技術投入,深化與國內外文化機構的交流合作,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貢獻更大力量。”

  (本報記者張賀、何思琦、王雲鬆、李忱陽、王瑨、賀林平、陳世涵、盛玉雷、李縱、王雲娜)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8日 04 版)

(責編:王瀟瀟、唐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