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中國社科院發布七項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透視文物細節  刷新考古認知(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本報記者  周飛亞

2025年05月28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5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發布了7項重大成果,其中,有不少“改變認知”的新發現——

  東周時期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的人群互動,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機制以及各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實証﹔

  中國早期泡鹼玻璃的源頭與傳播,以科技証據鏈重構地中海玻璃技術的傳播模式﹔

  青海省烏蘭縣泉溝一號墓出土王冠保護修復,首次完整復原吐蕃時期王冠形制,實証絲路多元文明互鑒﹔

  二裡頭遺址出土青銅器合金技術和礦料來源,進一步掀開夏代都邑的神秘面紗﹔

  烏茲別克斯坦蒙扎鐵佩遺址的考古工作,展示了中國的精細化考古發掘和現場文物保護協同理念及技術,為“一帶一路”考古合作開辟了新路徑……

  中國本土不僅有葡萄,而且有著悠久的利用史

  提起葡萄,人們一般認為這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一種水果。目前我們所食用或釀酒用的葡萄,也的確是外來的歐亞種葡萄。

  其實,中國本土不僅有葡萄,而且有著悠久的利用史。葡萄屬植物有60余種,我國存在約38種,是世界三處野生葡萄集中分布的中心之一。古人如何利用本土葡萄,是否對其進行過人工栽培?它們在外形、口感上與歐亞種葡萄有什麼區別,是否在歐亞種葡萄傳入后就被完全取代?植物考古實驗室負責人鐘華帶領團隊嘗試對這些問題進行解答。

  作為本土主要的核果類植物,葡萄屬遺存在我國不同區域的考古遺址中均有發現,出現時間從距今萬年左右的農業起源時期,一直延續至漢代以后的各歷史時期。我國出現歐亞種葡萄最早的証據,是發現於新疆吐魯番洋海墓地的葡萄藤,距今2000多年。古代文獻記載也表明,歐亞種葡萄在西漢時期已經被帶入內地。

  長期以來,學界多視葡萄屬為野生的採集類植物資源。真是如此嗎?鐘華團隊選取了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新石器時代末期至青銅時代早期、唐宋(遼金)時期3個關鍵時間段,對國內考古出土的葡萄屬遺存進行了梳理研究。

  “3個時期葡萄籽的形狀和大小均未發現明顯的差別,但其分布規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利用資源的不同方式。”鐘華介紹,新石器時代末期至青銅時代早期的葡萄屬遺存在中原地區、長江下游等關鍵區域的集中出土,顯示先民可能已經開始了對葡萄屬植物的人工栽培,這與當時農業的高度發展、社會階層分化不斷加劇、遺址和區域間的頻繁交流有直接關系。

  而在一系列遼金時期城址中都發現了本土葡萄屬種子,証明本土葡萄的利用至遲在唐宋(遼金)時期仍在延續。“遼上京金代出土的本土葡萄的灰坑位於普通民居區,河北宣化遼墓中曾出土一串已經干癟的歐亞種葡萄,說明其曾為遼代貴族日常食用。”鐘華說,由此可知,西方葡萄傳入后,並沒有完全代替本土葡萄,兩者曾長期並存。

  科技復原罕見陶質唐代龍首,龍首形象為此前未見

  2024年10月,河北雄安新區雄縣古州城遺址考古中發掘出土了兩個罕見的陶質唐代龍首。龍首在一處唐代高等級寺院建筑遺址旁邊的磚瓦坑中被發現,應為房頂建筑構件中的垂獸或戧獸,分別被稱為9號龍首和10號龍首。國內現存的唐代建筑屈指可數,其建筑裝飾也大都被不同時期的修繕更替殆盡。唐代陶質龍首存世量極少,目前僅有黑龍江、山東、河南等地有零星出土,且不太完整。

  此次出土龍首鹽析情況嚴重,10號龍首碎裂成了上百塊,實驗室考古方艙負責人劉勇帶領團隊對此展開了保護修復和研究工作。超聲波清洗、純淨水脫鹽、烘干、彩繪成分曲面熒光分析……團隊用科技手段給龍首做了全面“體檢”和“治療”,還原了龍首的本來面貌,還揭示了其制作工藝:陶胎的羼和料有秸稈和碎陶塊,燒成溫度約為686攝氏度﹔龍首表面大面積使用含鉛白色顏料進行繪制,並用含錳的紫黑色顏料繪制眼珠、含銅綠色礦物繪制眼線,十分精美。10號龍首牙齒部位還發現了陶工的指紋。

  “9號龍首應為垂獸,10號龍首應為戧獸。通過復原,發現它們所在的建筑垂脊寬度達45厘米、戧脊寬度達30厘米,可以想象非常宏偉壯麗。”劉勇說。龍首大氣庄重,復原的龍首形象為此前未見,為龍文化形象的演變提供了新的考古依據,是雄安新區千年文脈的重要載體與實証。

  據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下設18個子實驗室和5個聯合實驗室,領域涉及碳—14測年、古DNA、同位素分析、文物保護修復等,是目前國內科技考古界涵蓋范圍最廣泛、最全面的機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8日 15 版)

(責編:唐宋、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