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2025上合組織國家青年文化交流營活動在新疆舉行——

感受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蓬勃活力

本報記者 曹樹林 阿爾達克 李欣怡

2025年05月28日08: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25上合組織國家青年文化交流營成員參訪新疆高新植物工廠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本報記者 蔣雨師攝

  交流營成員在庫車市體驗新疆民俗文化並合影留念。
  本報記者 李欣怡攝

  交流營成員參訪新疆新奇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了解中醫藥傳承發展情況。
  本報記者 曹鵬程攝

  交流營成員走進位於庫車市老城區的龜茲小巷,同當地歌舞演員合影留念。
  本報記者 蔣雨師攝

  初夏的天山南北,繁花似錦。5月24日至26日,參加2025上合組織國家青年文化交流營(以下簡稱“交流營”)的媒體和留學生代表先后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的庫車市、拜城縣,以及烏魯木齊市等地開展實地參訪調研,觸摸文化交流脈動,感受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蓬勃活力。

  “展現了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庫車古稱“龜茲”,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樞紐。古代中國、印度、波斯等文化元素在這裡交流融合,產生了光輝燦爛的龜茲文化。

  交流營參訪的首站是龜茲博物館。該館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共展出文物700余件(套),包括龜茲文書、千佛壁畫殘塊等代表性藏品。展品中既有見証西域與中原文化交匯發展的“唐伎樂人物陶浮雕”,也有展示佛教中國化進程的“唐石刻華吉祥佛”,還有體現南北朝高超手工業技術的“龜茲錦”等。

  “博物館藏品非常豐富,展現了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我在其中還看到了一些與埃及文物相似的裝飾和圖案,這表明了古絲綢之路上密切的文化往來。”埃及中東通訊社阿拉伯新聞部主任穆罕默德·穆薩專門就博物館制作了一條圖文報道,向埃及民眾介紹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

  位於拜城縣的克孜爾石窟是佛教文化藝術寶庫之一。它開鑿於約公元3世紀,是中國現存開鑿年代最早、位置最靠西的大型佛教石窟群。交流營成員漫步其間,凝視斑駁的丹青,領略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融合。

  “這裡的壁畫藝術具有極強美感,畫作的人物形象和顏色搭配與緬甸藝術也有不少共性。”緬甸威迪亞媒體公司主持人溫瓦涵表示,中國對壁畫藝術進行細致保護,採用技術手段監控濕度、溫度,讓她印象深刻。

  位於庫車市的克孜爾尕哈烽燧,反映了2000多年前漢王朝治理西域的智慧。克孜爾尕哈烽燧與沿線烽燧構成嚴密的防御體系,配合屯田駐軍和西域都護府管理,維護西域的和平安寧,保障古絲綢之路商道暢通。該烽燧殘高約13米,是目前新疆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古代烽燧。

  “中國在文物保護與保存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保護歷史遺跡意義重大,它們不僅是連接當下與歷史的珍貴紐帶,也為我們未來發展提供寶貴借鑒與啟示。”土耳其《自由報》國際新聞主編內杰德·奧茲尤爾特說。

  “為各國實現綠色能源轉型提供借鑒”

  近年來,新疆立足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建設油氣生產加工、綠色畜牧產品和優質果蔬、文化和旅游等十大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不斷邁出新步伐。

  走進中國石化新星公司新疆綠氫新能源有限公司,站在智能控制屏前,交流營成員深入了解該項目利用當地充沛的太陽能資源,將其轉化為電能進行制氫作業的流程。生產出的綠氫可替代傳統的天然氣制氫方式,推動煉油產品向綠色化轉型升級。

  “新疆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令人驚嘆。這種創新發展模式,為各國實現綠色能源轉型提供借鑒。”馬爾代夫公共服務媒體國際事務經理穆罕默德·阿裡說。

  在烏魯木齊,新奇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現代化藥品生產線吸引了交流營成員的目光。該公司打造了從中藥材種植到研發、生產、銷售的全產業鏈。“這裡的藥材種類非常豐富,生產流程也實現了標准化。”巴基斯坦國際新聞通訊社中國新聞主編穆罕默德·阿薩迪表示,不少巴基斯坦民眾是中醫和中草藥的“粉絲”,希望巴中兩國在傳統醫學領域開展更多合作。

  走進新疆高新植物工廠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基地,走道兩側矗立著一排排五六米高的番茄藤架,翠綠粗壯的藤蔓上挂滿了紅彤彤的果實。酸酸甜甜的口感得到交流營成員的一致贊譽。

  “這裡的番茄一年產量多少,有出口到其他國家嗎?”“秧苗最高可以長到多高?”……參觀中,新疆大學哈薩克斯坦籍留學生謝爾蓋耶娃·瓦列裡婭不時提問。工作人員介紹,高新植物工廠採用無土栽培和滴灌技術,不僅節能節水,產出效益也十分可觀。普通農業用地一畝番茄年產量最多六七噸,高新植物工廠一畝地年產番茄可達四五十噸。

  “這太厲害了!我希望溫室大棚種植技術能夠推廣到哈薩克斯坦,幫助我們提高產量,惠及更多消費者。”瓦列裡婭說。

  “我愛中國,我還要再來這裡”

  濃郁的煙火氣,是一個城市溫暖的靈魂所在。龜茲小巷是庫車老城區晚清和民國初期街巷格局及風貌保存最完整的街區,該文化街區由轄區干部帶頭規劃,居民自發參與布局建設。整個街區既有網紅景區的特征,也有當地居民濃濃的生活氣息。

  品嘗“大如車輪”的“巨馕”、跟當地居民一起翩翩起舞、到各個打卡點拍照留念……漫步龜茲小巷,前來參訪的交流營成員忙得不亦樂乎。

  在參觀歷史文化名城展廳時,交流營成員紛紛在留言牆上寫下參訪感言。來自新疆大學的吉爾吉斯斯坦留學生烏魯科娃·貝吉邁留言道:“我愛中國,我還要再來這裡!”她感慨地說,庫車有著獨特的魅力,下次再來時要放慢腳步細細品味。

  新疆國際大巴扎是新疆文旅融合的成功典范,匯聚了新疆各地的特色商品、美食和民俗文化表演,吸引大量國內外游客。

  5月26日晚,華燈初上。新疆國際大巴扎人聲鼎沸,交流營成員被眼前熱鬧的景象深深吸引。有人開心地品嘗小攤上的特色美食,有人專注記錄匠人制作銅器的精湛工藝,有人對色彩斑斕的艾德萊斯綢贊不絕口。中心廣場上,明快的麥西來甫音樂響起,各國青年也加入舞蹈隊伍中。歡快的舞步、熱烈的掌聲、爽朗的笑聲此起彼伏。

  此次新疆調研行,交流營成員既領略了絲路文化的獨特魅力,也看到了一個充滿活力與創新發展的新疆。“對我來說,這段旅程將是非常美好的回憶。因為我在這裡遇見了許多閃亮的人,感受到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也見証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俄羅斯塔斯社高級記者安娜·福米娜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8日 10 版)

(責編:唐宋、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