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楠
2025年05月28日08: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夏天,朝氣蓬勃。蘇軾說,“綠槐高柳咽新蟬”﹔周邦彥說,“水搖扇影戲魚驚”。如果把詩意融入產品,一家企業能創造什麼樣的“風景”?
天津市鴕鳥墨水有限公司的答案是:從國內走向世界各地。去年,鴕鳥墨水的文創產品——二十四節氣層析彩墨水出口海外。將“小滿”墨色命名為“綠槐”,“小暑”命名為“竹喧”……不同節氣對應不同墨色,每種墨又與詩詞或典故密切相關,研發團隊用新創意呈現傳統文化的故事性。近兩年,鴕鳥墨水海外市場銷售額增速保持在15%至20%。可見,文化也是競爭力。打動海外消費者的,是產品質量,也是蘊藏其中的歷史文化。
講故事,說到底是講文化、講特色。近幾年,國產茶飲品牌出海,有的在海外開辟數千家門店。一位產業分析師表示,中國茶飲出海,不能是奶茶味,而要有中國味。源遠流長的茶文化,正是國產茶飲品牌出海的底氣所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任何行業都能從中找到產品獨特而有質感的點睛之筆,找到與市場的契合點,以一滴墨、一杯茶、一塊布撬動大市場。
到什麼山就該唱什麼歌。進入海外市場后,有的企業推出與本地品牌聯名的限定款,有的將產品和服務本土化、推出個性化“菜單”,還有的從當地文化中汲取靈感、講出新故事。中華文化具有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從中國而來,但不拘泥於身上的中國標簽,多些融合創新的思路,出海企業才能更接地氣。
講出好故事、新故事,釋放文化的無限魅力,要靠科技創新這個硬實力。拿二十四節氣層析彩墨水來說,研發團隊通過大量色層分析和原料匹配,以技術之力實現“意象與色彩的融合”。從新技術,到新產業、新產品,一系列“新”的連鎖反應,為歷史文化的表達拓展出更多可能。在產品漂洋過海的旅途上,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新質生產力手牽手,在老與新的碰撞中,產品出海、品牌“出圈”、產業發展找到新出路。
文化能夠轉化為企業出海的競爭力,千千萬萬個出海企業也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如今,高鐵、手機、汽車等中國產品享譽世界,中國制造正在書寫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的新表達。
(摘編自《天津日報》,原題為《一滴墨的點睛之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8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