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個人信息保護如何跳出“貓鼠游戲”(人民時評)

金 歆

2025年05月28日08: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對相關平台等個人信息使用者加強引導,督促它們主動作為,以事前預防取代事后補救,將個人信息保護內化為產品“基因”

  

  孩子出生沒幾天,就接到拍攝嬰兒百天照的推銷電話﹔剛下單訂購一本書,就有人致電推銷會員權益套餐……如今,不少人可能都有這種感受:個人信息泄露防不勝防,速度之快令人吃驚。

  前不久,上海警方破獲的一起案件,讓人了解到個人信息是如何迅速被泄露的。某月嫂服務公司常駐一家醫院產科的文員和其同事,將從各個醫院收集來的母嬰信息,賣給一家兒童攝影機構的法人。后者又和一家話務公司簽訂合同,由話務公司利用這些信息進行推銷。一個針眼大的管理漏洞,漏出斗大的風。並不復雜的倒賣方式,導致3年裡近4萬條親子信息被泄露、被出售,引人深思。

  近年來,尤其是個人信息保護法施行以來,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但伴隨技術迭代與場景拓展,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點有所增加,治理難度不斷加大。

  當前,個人信息保護的難點,已從明面上的權益侵害轉向更隱蔽的技術濫用。個人信息的不當收集、非法使用,往往和新興業務或服務方式相關聯。比如,某知名餐飲企業的掃碼點餐系統,強制用戶關注公眾號並誘導填寫手機號、生日等非必要信息,將數據用於精准營銷﹔某品牌智能手表在未明確提示用戶的情況下,高頻次採集位置信息,形成用戶行為畫像。再如前述案件中,月嫂服務公司往上海十幾家醫院的產科派駐人員,每天匯總新生兒信息,原本是用於企業對賬、優化售后服務等,但企業對信息授權與監管缺乏細致考慮,也未制定有效舉措,埋下了信息泄露的隱患。

  在大數據時代,消費者比以往更多地面臨個人信息大量授權使用與安全保障不足的境況。面對這一新形勢、新情況,要進一步提升精細化治理水平,強化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對於一些屢禁不止的突出問題,除了開展各種專項行動重拳出擊,還要強化協同執法機制,防范一些違規主體利用監管縫隙“打游擊”。對於那些隨著時代發展出現的新問題,還要加大制度供給,不斷細化規則,盡量減少監管盲區,把隱患化解在萌芽狀態。

  比如,針對強制刷臉等問題,今年3月發布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應用這一技術的相關原則,並從告知方式、授權同意、影響評估、備案手續等方面作了細化規定,以防技術濫用。在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快速普及的當下,出台這一新規,對推動相關產業安全健康發展、更好保護個人信息權益,無疑是及時雨。

  進一步提升治理的主動性,還要想辦法從源頭上堵住漏洞,更好利用新技術幫助解決新問題。例如,某應用推出新功能,允許用戶一鍵回溯歷史授權並撤銷個人信息﹔某電商平台採用“隱私計算”技術,確保數據“可用不可見”。對相關平台等個人信息使用者加強引導,督促它們主動作為,以事前預防取代事后補救,將個人信息保護內化為產品“基因”,才能讓監管跳出“貓鼠游戲”的怪圈。

  保障個人信息權益,是數字時代的必答題。找准發展與安全的平衡點,構建規則兜底、技術賦能、社會共治的立體化治理體系,我們的數字生活必將實現便捷與安全的統一。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8日 05 版)

(責編:唐宋、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