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深刻領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法理內涵和原創性貢獻(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原創性概念標識性概念縱橫談)

李 林

2025年05月27日08: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各國人民長期以來共同追求的崇高理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離不開法治,改革開放越深入越要強調法治。”新時代,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指引下,全面依法治國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法治中國建設開創新局面。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完備,具有宏闊的歷史視野、寬廣的世界眼光,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透徹的學理、精深的哲理、博大的法理,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新境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創新發展,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上為人類法治文明發展作出重大原創性貢獻。著力深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可以從法治本體論、法治價值論、法治實踐論等法哲學視角進一步把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原理性成果和原創性貢獻。

  深刻認識法治本質屬性,在法治本體論層面闡明中國要搞的法治是什麼樣的法治

  習近平法治思想運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經濟基礎、階級屬性、社會條件、歷史文化等綜合角度,深入探究並回答“什麼是法治”“中國要搞的法治是什麼樣的法治”等法治本體論層面的重大問題。習近平法治思想把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國法治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深入法現象的本質,深刻揭示法治本質特征,明確“守法律、重程序,這是法治的第一位要求”,科學把握法治的政治性、人民性、社會性等本質屬性,超越了西方法治理論的階級局限和思想偏見,把以解放全人類為崇高追求的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推向新的思想高峰。

  鮮明的政治性。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認為,法律是表現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從來就沒有超越階級、脫離政治的法治。列寧說:“法律是一種政治措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法治形態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論,每一種法治模式當中都有一種政治邏輯,每一條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種政治立場。”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揭示了法治和政治本質相同、目標一致、功能互補的內在聯系,表明法治具有無法割裂的政治性。法治的政治性表現於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環節,體現在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體系、法治文化等各方面。黨和法的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延伸。習近平法治思想明確“黨和法、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是高度統一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通過闡明黨和法的關系進一步深刻闡明法治所具有的政治性。

  顯著的人民性。法治是為了多數人還是少數人,人民是法治的主體還是客體,這是法治的根本立場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與非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在法治本體論上的一個重大分野。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社會主義法治作為無產階級運動的重要內容,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以人民為主體並為人民謀幸福、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解放全人類而實施的“絕大多數人”的法治。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明確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習近平法治思想從大寫的“人民”出發詮釋法治的根本目的,超越了西方法治理論脫離具體現實和情境、從抽象的個體出發演繹法治原理、“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限性,努力使法治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突出的社會性。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認為,法律也是一種社會規范,具有管理社會事務、維護社會秩序等社會性功能。法治通過調節權利義務關系來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為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提供制度基石,為激發社會發展活力提供制度激勵﹔通過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形成和發展良好的社會環境,確保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法治的政治性、人民性與社會性相統一,拓展深化了對法治社會性的理論認識,肯定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對於各國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具有普遍意義,並從社會治理角度對法治的本質內涵作出科學定義,即“用法律的准繩去衡量、規范、引導社會生活,這就是法治”,提出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習近平法治思想進一步明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各有側重、相輔相成,必須一體建設,其中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推動建設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把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對法治社會性的認識提升到新的高度。

  高度凝練法治價值精髓,在法治價值論層面揭示社會公平正義的豐富法治內涵

  習近平法治思想從中國法治建設具體實際出發,牢牢把握社會公平正義這一法治價值追求,深刻闡釋法治的價值精髓,對如何從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兩個方面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出科學分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關於法治價值的認識。

  堅持公平正義是法治的生命線。習近平法治思想站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著眼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肯定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我們黨追求的一個非常崇高的價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決定了我們必須追求公平正義,保護人民權益、伸張正義。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必然要堅持公平正義這一黨追求的崇高價值﹔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然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重要國家職能,以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必然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日益增長的新要求新期待,用法治力量維護公正、懲惡揚善。公平正義,既是抽象的也是具體的。習近平法治思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公平正義這一哲學上較為抽象的價值概念置於法治領域予以具體化、對象化,明確全面依法治國必須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來進行,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把堅持依法保障人權作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推動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機制、加強人權執法司法保障,加快完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使公平正義這一抽象概念獲得現實性,有了更加具體、更加現實的制度意蘊和法治內涵,成為由法治所支撐、保障和維護,並且可感知、可追求、可實現的價值追求。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法治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確立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了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准則,把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類文明有益成果凝練為一體,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2018年我們修改憲法,把“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憲法總綱,確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憲法地位。習近平法治思想著眼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明確在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把國家價值目標、社會價值取向、公民價值准則全面系統、具體深刻地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融入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各方面,融入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全過程。這就能更好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法治建設的指引、評價和校正作用,增強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能力,增強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的能力,更好夯實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根基。

  在推進國際關系法治化中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大力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正確理念指引。”全人類共同價值既凝練概括全人類的基本價值共識,又體現了中華文明“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實現了中華文化的主體性表達。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協調推進國內治理和國際治理,不僅在國內法治建設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在涉外法治建設中推進國際關系法治化,把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貫穿其中,既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又主動參與國際規則制定,以國際良法促進全球善治,使是否符合全人類共同價值成為國際良法、全球善治的重要評判標准之一,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捍衛國際公平正義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在推進國際關系法治化中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不僅使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對於法治價值的認識具有了更寬廣的世界眼光,也體現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為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提供正確價值指引方面的原創性貢獻,充分展現出習近平法治思想在法治價值論層面同時具有鮮明文化主體性和文化包容性的文化特色和理論優勢。

  全面把握法治實踐要義,在法治實踐論層面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踐場域

  理論的價值在於指導實踐,法治的生命在於貫徹實施。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規律,深刻闡明法治中國建設的實踐要求,全面把握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要義,在法治道路、法律制度、法治文化等諸多法治實踐領域形成一系列原創性、標識性成果,進一步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內涵和外延,為引領人類法治文明實踐作出中國貢獻。

  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選擇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面臨的重大課題。習近平法治思想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緊跟時代步伐、順應人民期盼,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實踐內涵,從三個方面把握這條道路的實踐要義。一是在定性上,強調這條道路的“社會主義性質”,提出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三個方面實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決定了我們決不走西方所謂“憲政”“三權鼎立”“司法獨立”的路子,決不能把法治領域改革變成“對標”西方法治體系、“追捧”西方法治實踐。二是在特征上,揭示了這條道路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強調我們雖然要學習和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但必須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走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決不能照搬別國模式和做法。比如,這條道路汲取“禮法並用”“德主刑輔”等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跳出了西方法治理論將法律與道德分割對立的理論窠臼,展現出我國法治發展普遍性和特殊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統一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三是在模式上,揭示了我國法治發展既不同於一些西方國家自下而上的社會演進模式,也不同於一些東亞國家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動模式,而是必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雙向互動推進法治化,生動闡明了人類法治文明的多樣性。在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個根本問題上,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我們不斷取得新的實踐成果,為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持續注入充滿活力的中國元素。

  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習近平法治思想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習近平法治思想提出的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概念和理論,有效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走深走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提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並從“深化立法領域改革”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實踐內涵。從黨的十五大提出“到二〇一〇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一字之差背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與實踐的重大創新,是法治與中國式現代化走向深層次融合、更好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實際的必然結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一實踐要求,以系統思維科學把握全面依法治國的整體和全局,從制度建設的各領域全過程認識法治運行的核心要素和關鍵環節,強調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牢牢立起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四梁八柱”。這一實踐要求體現了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聯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觀察和解決法治領域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不僅指明了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總抓手、牽住了“牛鼻子”,而且結合自身實際創造性地將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任務,通過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在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中形成國家治理強大合力,助力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我們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拓展了發展中國家實現法治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法治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發展和創新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文化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對於全面依法治國具有重要促進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習近平法治思想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性、基礎性工作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圍繞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在法治實踐中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法治文藝、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等形成一系列重要部署,更好發揮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在弘揚法治精神、凝聚法治信仰、維護法治權威等方面的獨特作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向文化建設領域不斷拓展延伸。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中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肯定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蘊含豐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提出注意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傳統和成敗得失,主張傳承包括出禮入刑、隆禮重法的治國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天下無訟、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德主刑輔、明德慎罰的慎刑思想,援法斷罪、罰當其罪的平等觀念,保護鰥寡孤獨、老幼婦殘的恤刑原則等在內的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擇善而用,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中華法治文明新的時代內涵。習近平法治思想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根基,傳承了中華法治文明的獨特基因,沁潤著中華法系的鮮亮文化底色,指引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中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法治自信,實現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更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相適應,為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打開了更為廣闊的文化空間,使源遠流長的中華法治文明在人類法治文明百花園中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

  習近平法治思想所蘊含的法治本體論、法治價值論、法治實踐論,構成了內在關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整體。其中,法治本體論揭示法治的本質特征,法治價值論指明法治的目標方向,法治實踐論賦予法治以生命和力量,生動彰顯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法哲學層面十分豐富的法理意蘊。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領域改革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深入推進,人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這既是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實踐性、開放性和時代性的檢驗和証明,也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成功實踐向世界展現了中華法治文明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我們要通過深入認識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豐富法理和對人類法治文明發展作出的重大原創性貢獻,進一步深刻領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不斷增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不斷提高運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能力,努力在新征程上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更好服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7日 09 版)

(責編:唐宋、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