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王 琛
2025年05月26日08: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此后又多次作出深刻闡述,成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為夯實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多措並舉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有效穩住經濟基本盤,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這為我們科學謀劃好“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作為習近平經濟思想中具有原創性、標識性的概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了戰略性、理論性、實踐性的有機統一。從戰略上看,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著眼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是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從理論上看,構建新發展格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經濟循環、社會再生產等理論分析框架,在科學回答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時代之問中,深化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從實踐上看,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能夠指導我們如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如何在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中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如何更好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等,為我國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提供了科學路徑。
深刻領會、准確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原創性概念、標識性概念的理論內涵、創新貢獻和實踐要求,有利於我們提高政治意識、增強戰略思維、提升專業能力、做好經濟工作,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保持戰略定力、堅定發展信心,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各種不確定性。
深化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經濟循環規律的認識
經濟運行是一個周而復始、螺旋上升的動態循環。經濟循環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運行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的循環往復運動過程,其中生產表現為起點,消費表現為終點,分配和交換表現為中間環節。在這個循環往復運動的過程中,生產決定分配、交換、消費,分配、交換、消費反作用於生產,各個環節之間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一般來看,如果經濟循環暢通,物質產品和社會財富持續增加,實現供需有效平衡,國民經濟運行將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發展過程﹔如果各環節之間不暢通、循環受阻,則會影響經濟運行的質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國內循環越順暢,越能形成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越有利於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越有利於形成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新優勢。”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產業優化升級、消費擴容提質的關鍵期,同時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還存在不少堵點、卡點問題。這對促進經濟循環暢通無阻,實現供給和需求兩端的動態平衡、良性互動提出了更高要求。從我國市場規模超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等現實特征來看,暢通經濟循環不能僅從單一環節入手,需要針對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環節同時發力,使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各環節有機銜接、循環流轉,持續不斷提高國民經濟運行的質效。
構建新發展格局進一步豐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經濟循環分析框架中各環節的內涵外延,強調要打通經濟循環過程中的堵點斷點,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及其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供需兩端同時發力、協調配合,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這超越了西方經濟學在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時忽視供需之間內在聯系的局限性,更深刻回答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暢通經濟循環、如何更好協同供需關系等重大命題。一是不僅強調供給和需求相互之間的平衡,同時更加重視在技術進步條件下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這將充分激發“生產”這個起點和“消費”這個終點在國民經濟循環中的作用,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為此,必須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動態平衡,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供給與需求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內外均衡。二是強調優化完善分配制度,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把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作為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及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聯結點。這不僅是社會主義生產根本目的的生動體現,也有利於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為此,要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切實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不斷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激活“分配”環節促進經濟循環的潛力。三是突出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將“交換”環節拓展為涵蓋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包含商貿、物流、交通、金融、信用等多方面,豐富了“交換”環節的空間場景和涉及領域。
總的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科學回答了為什麼要以國內需求為基本立足點、如何建立強大完整的內需市場體系等重大問題,為我們堅定底氣和信心,依靠釋放強大國內市場潛力穩固經濟基本盤提供了邏輯遵循和前進動力。
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世界市場的新闡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直關注世界市場、全球經濟發展等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這樣,大工業便把世界各國人民互相聯系起來,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場聯合成為一個世界市場,到處為文明和進步做好了准備,使各文明國家裡發生的一切必然影響到其余各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視角解釋經濟全球化進程,指明了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深刻揭示了經濟全球化的本質、邏輯和過程。馬克思、恩格斯當年的這個預言,現在已經成為現實,歷史和現實日益証明這個預言的科學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國不追求一枝獨秀,不搞你輸我贏,也不會關起門來封閉運行,將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中國經濟發展開辟空間,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增添動力。”今天,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我國早已同世界經濟體系深度融合,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長期保持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地位,國內大循環對世界各國具有強大吸引力和影響力。2023年,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2%、跨境並購規模為過去幾年最低的情況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8.7%,同期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佔全球份額的11.4%﹔2024年,我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較上年增長11.3%,推動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雖然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特別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經濟循環的動能明顯減弱,但經濟全球化潮流勢不可擋,深化國際經濟合作是大多數國家的共同選擇。我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難能可貴的穩定性和確定性,持續致力於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
構建新發展格局創新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經濟全球化的分析框架,堅定順應經濟全球化大勢,強調內外需市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要積極主動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超越了西方經濟學從追求利益最大化視角研究國際經濟合作的邏輯局限。一是強調必須具備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以此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並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闡釋了國內經濟運行與經濟全球化互動互促的內在機理。二是強調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深化商品、服務、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同時,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形成參與國際大循環的增長點,為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過程中積極塑造良好國際經貿合作環境、提升國際經濟循環質量水平提供了有效路徑。三是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談判,推動形成開放、多元、穩定的世界經濟秩序,增強在國際大循環中的話語權,為實現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循環創造條件。四是主張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持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推動形成開放、多元、穩定的世界經濟秩序,為促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總的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刻回答了如何促進內外市場聯動、如何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等重大命題,將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社會再生產的理論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剖析了社會再生產運動的一般規律,創立了社會再生產理論,並將再生產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兩個方面。簡單再生產是指在原有路徑和規模上重復進行的生產過程,是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和前提﹔擴大再生產是指向生產過程中追加新的生產資料,包括通過增加生產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擴大再生產、通過提高生產要素產出效率的內涵式擴大再生產以及二者相結合實現的再生產。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還揭示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內在機理,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供了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這是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推動國內大循環,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科技創新是關鍵。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也需要科技實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科技創新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作用空前增強,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大技術、數據等新生產要素在社會再生產中的投入比重。歷史經驗充分証明,大國綜合競爭力不僅體現為人口規模、經濟體量,更多體現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質量和效率,體現為是否能夠創新優化要素投入結構,不斷為社會生產力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出現了變化,勞動力成本和資源環境約束持續上升,原有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已難以持續,客觀上要求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同時應該看到,我國部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著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目標,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戰略主動,要求我國社會再生產的要素投入結構必須向更加高端的方向優化升級,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構建新發展格局,立足時代演進和發展需要,把自主創新放在能否生存和發展的空前高度加以認識,明確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深刻回答了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過程中如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社會再生產水平等重大命題。一是深化了對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認識,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一競爭力,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二是豐富拓展了生產要素類型,強調在合理利用勞動、資本和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作用的基礎上,加大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的投入使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優化創新了新技術條件下擴大社會再生產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三是強調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經濟循環暢通需要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產業體系和強大的生產能力,增強匯聚全球要素能力,加速科技創新成果、要素投入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從時空兩方面統籌抓好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促進內外產業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總的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指明了我國擴大社會再生產的實現路徑,通過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為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指明了方向。
提升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矛盾的認識和把握
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具有逐利的天性,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將不可避免地發生以生產過剩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世界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就是這一規律的集中體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鮮明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的真正限制是資本自身”“使生產力絕對發展,而這種發展和資本在其中運動、並且只能在其中運動的獨特的生產條件不斷發生沖突。”資本主義固有的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長期存在,只是在不同階段的表現形式、存在特點有所不同。按照這一框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矛盾,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同時,馬克思並不否定資本對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指出資本“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於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造。既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然會產生各種形態的資本”“我們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正確處理不同形態資本之間的關系”。應當看到,資本都是要追逐利潤的。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到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滯脹引發的世界經濟危機,再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發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造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脫實向虛的勢頭愈演愈烈,都是資本逐利性的充分體現。我們必須充分認識資本主義固有內在矛盾依然存在這一基本現實,充分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和社會主義社會的資本有很多不同,積極探索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控制資本的消極作用,切實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既不讓“資本大鱷”恣意妄為,又要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功能,並時刻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准備,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構建新發展格局超越了西方經濟學回避資本主義經濟運行內在矛盾的認識局限,在洞察資本逐利天性、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必然性的基礎上,強調如不對資本加以規范和約束,就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要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同時發揮資本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深刻回答了如何有效應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沖擊、統籌發展和安全等重大命題。一是區別了“資本”和“資本主義”,在揭示資本主義固有內在矛盾的同時,明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本是帶動各類生產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紐帶,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要求正確處理不同形態資本之間的關系,在性質上要區分,在定位上要明確,同時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遏制資本無序擴張,通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市場准入制度、公平競爭制度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健全資本市場功能,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提供了方案。二是要求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這是提升我國金融體系國際競爭力、塑造新優勢並在全球經濟與金融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必然選擇。為此,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水平,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的金融支持,增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國際樞紐地位,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三是強調要把握好開放和安全的關系,織密織牢開放安全網,增強在對外開放環境中動態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本領,既要防范開放本身帶來的風險,還要防范博弈對手蓄意制造的風險,為我們積極應對和防范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沖擊影響提供了解決之道。
構建新發展格局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和分析框架的基礎上,堅持創新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把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總鑰匙”,揭示了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然趨勢,既是理論的,也是實踐的。我們必須從歷史必然性、發展長期性、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性等維度深刻認識、准確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內涵和重大意義,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不斷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確保順利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
(作者單位: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6日 0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