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雲霞
2025年05月24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子彈庫帛書《攻守佔》殘片。 |
近日,子彈庫帛書第二卷《五行令》、第三卷《攻守佔》在79年后終於回歸祖國。
子彈庫帛書是目前出土的中國最早的帛書,因1942年出土於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而得名,1946年被非法帶離中國。關於非法出境流失的過程,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在他的《子彈庫帛書》一書中進行了詳細梳理。根據他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該文物流失扎實完整的証據鏈,國家文物局開啟了追索。
這是我國首次通過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主動追索國際公法無法適用的“歷史上流失文物”並成功實現文物回歸的實踐。我們所說的“歷史上流失文物”是指1970年公約生效前因戰爭劫掠、盜掘、非法轉讓及走私等不法原因或不道德手段被轉移出我國國境的文物。
在文物返還領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54年《關於發生武裝沖突時保護文化財產的公約》、1970年《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以及國際統一私法協會1995年《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是國際上追索流失文物的主要法律依據。遺憾的是,這些公約並無溯及力,中國作為一個文物原屬國,無法據此對公約生效前被掠奪和非法轉移的文物進行追索。
近代以來,我國文物流失非常嚴重。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和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英法軍隊和八國聯軍相繼洗劫北京城,僅圓明園被劫掠文物就達150萬件之多。1937年至1945年,日本劫掠我國文物更是超過360萬件。與此同時,英國、法國、俄國、德國、瑞典、美國、芬蘭等國一些學者、探險家,在我國西北地區通過盜竊、盜掘、騙取等手段,將大量珍貴文物非法轉移至歐美各國。中外不法商販相互勾結,大肆進行走私與非法交易活動,使無以計數的珍貴文物流失。
20世紀中葉以來,越來越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擺脫了西方列強的控制,認識到文化遺產對國家歷史和增強國民凝聚力的重要性,紛紛提出文物返還訴求。由於西方國家對自己的殖民侵略歷史反思不足,現行的法律規則對文物返還存有阻礙,加之許多西方博物館竭力標榜自己在保護文物、傳播異域歷史文化方面的所謂貢獻和付出,殖民背景文物的返還成為現代國際關系中一個突出的歷史遺留問題。
中國不僅加入了文物返還領域的所有國際公約,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促進文物返還原屬國政府間委員會積極發揮作用。1997年,中國政府在加入《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時鄭重聲明:“中國保留收回公約生效前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的權利。”此外,中國與秘魯、意大利、美國、澳大利亞、瑞士等27個國家簽署了關於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物的雙邊協定,建立了重要的政府間合作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已有59批次2310件(套)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
國際社會推動殖民背景文物歸還問題的解決近年來有了新進展。2017年,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法國將立即返還國家博物館系統收藏的殖民時期從撒哈拉以南非洲移走的所有文物。德國博物館協會以及政府主管部門,先后發布了殖民背景文物收藏處置指南,要求德國博物館和公私收藏機構公開藏品目錄,對殖民背景文物開展來源調查,與文物原屬國和來源社區開展合作。這些舉措得到歐美一些國家的支持。擁有21個博物館、21個圖書館和眾多教育研究機構的美國史密森尼學會,於2022年發布了政策性文件《基於道德返還的價值和原則聲明》。該聲明提出不僅要依據現行法律要求,還應按照道德標准來調查和處理其收藏品,並將與藏品來源社區、個人以及相關政府和利益相關者密切合作。
我國密切關注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領域相關進展,積極響應並採取行動。2024年6月,《青島建議書》發布,這是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具體舉措,為破解文物追索返還的世界難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也為推動歷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爭取更大空間。
歷史上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實踐表明,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是我們開展追索工作的必要基礎和對外磋商談判的重要依據。子彈庫帛書第二、三卷的回歸,正是在充分扎實的溯源研究基礎上,積極與相關機構展開磋商合作的成果。國家文物局於2023年底就文物的非法流失形成扎實完整的証據鏈,於2024年4月30日向美國史密森尼學會提交要求返還的備忘錄,正式啟動對《五行令》《攻守佔》的追索工作。在此工作過程中,中方始終將文物返還與以回歸文物為紐帶推動中美相關博物館長期合作相結合,最終實現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佔》回歸祖國。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的質量和成果儲備量,直接關系到歷史上流失文物追索工作進展。
期待更多中國文化與文物、法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加入到溯源和流轉歷史研究的隊伍中。期待更多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回歸祖國,也期待該領域的國際合作取得更廣泛的成果。
(作者為中央民族大學特聘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4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