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在這裡,少我一個不行(中國道路中國夢·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⑥)

談海玉

2025年05月22日08: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03年,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開始實施,我主動報名,成為第一批志願者。來到西藏、留在西藏、扎根西藏,我已經在這裡工作生活了20多年。

常有人問,是什麼讓你堅持了下來?說句實在話,來之前沒想過干這麼久,來之后也不是沒有動搖過。我被分配到那曲地區人民醫院傳染科工作,那曲平均海拔4500米,缺氧、低溫,常常狂風呼嘯。我們開玩笑說,在那曲,一年隻有兩個季節,冬季和大約在冬季。那時候,大家住土坯房,沒有暖氣,就學著燒牛糞爐子,常被熏得滿臉黑灰﹔缺少自來水,只能到醫院外邊的井裡打水,一個冬天滑倒好多次,不知道摔壞了幾個桶﹔七八級大風每天准時到來,房子漏風,就找布條堵上窟窿……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就連西藏本地人都說“苦在那曲”。

“憑什麼在這裡就不能把工作做好?”對年輕人來說,困難是障礙,更可以是動力。憑著心裡不服輸的勁兒,我選擇留下來,決心靠努力打開一片天地。我刻苦學習知識、鑽研技術,主動申請更多工作。即使有傳染風險,也總想著把任務攬下來。即使忙得連軸轉,也要認真對待每一名患者。由於交通不便,患者來一次不容易,我就把電話號碼留給有需要的患者,方便他們咨詢問診。

靠著一股勁,我選擇了留下來,當地群眾的需要與信任,則讓我扎下了根。有一次,我遇到一個感染結核性腦膜炎的孩子。剛送來醫院時,孩子一直發燒,蜷縮在父親的藏袍裡,滿臉都是痛苦。病情緊急,轉院耗時長,我們必須開展救治。說明情況后,患者家屬十分信任,同意讓我們冒著風險開展救治。最終經過治療,孩子轉危為安,平安出院。家屬信任的目光、孩子感謝的眼神,讓我明白了,之所以願意扎下根,隻因愛在這裡生了根。

這些年,人民醫院升級為三甲醫院,設施和人手的短板補強了,醫療水平已遠超當年。我在工作中發現,群眾健康觀念缺失是個大問題。一些病情嚴重的患者,就是因為嫌麻煩不願就醫,最終把小毛病拖成了大問題。對疾病認識不清、對就醫心存抵觸,成為傳染病防治的主要困難。既然大家不願意來,那我們就主動去。在防控新冠疫情期間,我和同事們去各地巡診,在偏僻的學校開展防控,一家一家指導調配消毒水,對公共場所進行消殺。每到虫草採挖季節,我就穿梭在大山裡的帳篷間,給採挖虫草的牧民送藥。高寒缺氧、山路崎嶇,我每天要背著藥箱走4個多小時,但總能把藥准時送到。

誰說青年的奮斗一定要在大城市?誠然,如果當年我待在家鄉,或前往發達地區,可能生活條件會更好。但在那些地方,是“多我一個不多”﹔而對高原地區的牧民來說,卻是“少我一個不行”。以前下鄉鎮,要在崎嶇的土路上顛簸好幾個小時,可我和同事心裡隻有一個想法:這樣的地方,我們不去,他們的病誰去治?群眾的健康,就是最大的回報。牧民們管我們叫做“曼巴”(醫生),大家伙念起這個詞,總是帶著極大的敬意。每次我們送診,他們都會豎起大拇指,稱贊“雅古都”(很棒)。

到現在,我已經治愈急慢性傳染病患者超過8000人。這裡的人們、這裡的生活,已經成為一束光,照亮我的青春歲月。2023年,由於身體原因,我被調到拉薩工作,我會一如既往、沐光而行,為雪域高原的健康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為全國首批西部計劃志願者、西藏拉薩那曲第四高級中學校醫,本報記者徐馭堯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2日 05 版)

(責編:彭曉玲、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