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稿件
分享

學習·故事丨“總書記為我頒獎”

2025年05月04日09:5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總書記,這是咱倆的第二次握手!”

2015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察看高速動車組裝配生產線。在裝配車間,焊工李萬君與總書記激動握手。這是他第二次見到總書記,距離上一次會面,僅僅過去了兩個多月。

回溯至兩個多月前,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在庄嚴而熱烈的氛圍中,李萬君作為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的代表,宣讀倡議書。會上,總書記親自為他頒發了榮譽証書。

李萬君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宣讀倡議書。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我從總書記手中接過証書的那一刻,感覺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擔當。作為一名技術工人,我要為中國高鐵事業努力奮斗,貢獻力量。”李萬君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話語間滿是對使命的執著。

“高鐵是我國裝備制造的一張亮麗的名片,成為我國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搶手貨’,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總書記的這句話,李萬君不只是聆聽者,更是高鐵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創新的攻關者——

談起試制動車組轉向架環口時的艱難,李萬君的話語中仍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當時外國專家一看,就說‘No!No!No!’,說我們焊不了,缺陷太多了。”

那是2007年,作為全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主力車型,時速250公裡動車組在中車長客試制生產。列車轉向架橫梁與側梁間的接觸環口,這個看似普通卻極為關鍵的部件,承載著整車約50 噸的重量,是列車安全高速運行的核心受力點。按照常規焊接方法,由於焊接段數眾多,接頭處極易出現不熔合的嚴重缺陷,質量根本無法保障,一時間,這一難題成為橫亙在生產道路上的 “攔路虎”。

然而,李萬君卻堅信:“外國人能干的活,中國焊工一定也能干。”在此后的日子裡,他一頭扎進焊接車間,在堆滿焊接材料與工具的工作台上,開啟了艱難的探索之旅。經過不斷攻關,他成功攻克技術難題,摸索出“環口焊接七步操作法” 這一讓外國專家十分驚訝的“絕活”,解決了制約“和諧號”批量生產的關鍵問題。

中車長客動車組裝配產線。人民網 任佳暉 攝

時光匆匆,轉眼來到2015年,中車長客迎來了新的挑戰——試制生產我國首列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化標准動車組“復興號”。“復興號”動車組設計運營時速為350公裡,代表著世界商業運營高速動車組的最高時速,其技術難度之高、工藝要求之嚴,前所未有。更為艱難的是,在這一領域,沒有任何國外成熟技術可以借鑒,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前行。

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李萬君再次挺身而出,帶領團隊勇挑重擔。經過無數次的失敗與改進,他們成功突破了轉向架側梁扭杆座不規則焊縫等多項關鍵技術難題,總結出一套高效、科學的操作技法,為“復興號”的如期生產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正在工作的李萬君。中車長客供圖

總書記考察中車長客之后不久,李萬君又分別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兩次見到總書記。

回憶起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對勞動者的關懷,李萬君感慨良多:“總書記說,任何一名勞動者,無論從事的勞動技術含量如何,只要勤於學習、善於實踐,在工作上兢兢業業、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夠造就閃光的人生。這給予我們工匠充分的肯定和極大的鼓舞。”

2019年,李萬君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大國工匠”榮譽稱號。他成立的技能提升工匠班,目前已培訓焊工數萬人次。

談及對徒弟們的期許,李萬君眼神堅定,語氣中滿是殷切:“我盼著這些徒弟們能不斷精進技藝,未來都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國工匠!” 話語間,傳遞著一位行業領路人對后輩的拳拳期待與傳承匠心的執著信念。(任佳暉)

(責編:黃子娟、鄧志慧)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圖文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