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平
2025年04月27日08: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今年4月24日,我們迎來第十個“中國航天日”。盡管人類借助航天科技探索太空不過數十年,但藝術家們暢想地外文明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國古代已出現繪制於建筑和各類器物上的星圖,西方文藝復興以來則涌現了魯本斯油畫《銀河的起源》等經典之作。深邃的宇宙,如同一座蘊含美學寶藏的殿堂,吸引著人類放飛想象。
如今,戰國漆鳳鳥羽人中潛藏的飛天幻想,穿越2000多年時光照進現實,圍繞“飛天夢”展開的藝術創作也層出不窮。一方面,這由藝術史發展規律決定,社會創新活力的提升,激發了藝術裂變的動能﹔另一方面,科學和藝術如同人類文明的兩翼,對星辰大海的探索成為推動藝術創新的天然“富礦”。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對深空的認知與對飛天的向往,不僅塑造著中國人的宇宙觀,更為中華美學注入浪漫色彩。壯麗星空激發的澎湃詩意,感染著歷代文人墨客,也成為當代美術創作追求的重要維度。在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等大展中,董文通油畫《飛天·中國航天人》、倪春林與曹玉璽合作的綜合材料繪畫《問天·量子世界與文明密碼》(見圖)等作品,以開闊的視野、多元的觀念,譜寫出一首首恢弘的太空交響詩。
從“嫦娥”探月到“羲和”逐日,中國航天逐夢蒼穹的征程,始終與中國人對宇宙的美好想象相伴。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也滋養著航天相關設計。“望宇”登月服借鑒傳統鎧甲形態,上下肢紅色裝飾帶分別為敦煌“飛天”飄帶、火箭升空尾焰造型,體現了剛柔並濟的中華美學觀。諸如此類的設計作品還有很多,既彰顯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之美,也生動表明,正是中華文明的豐厚底蘊,孕育了科技進步的萬千氣象。
去邊界化和跨媒介的趨勢,以及探索太空熱潮的興起,助推各類新藝術形式大膽拓進。蔡國強30多年來持續創作“與外星人對話”系列作品,用煙火藝術表達對宇宙的好奇。徐冰則將藝術作品涂裝於商業火箭上,開啟航天科技與藝術的共生之旅。在“無穹”中國·航天沉浸藝術展等展覽中,不少創作者融合太空影像、數字藝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等,呈現新時代的科技美學氣質。
以太空為創作靈感的各類新形式的藝術作品,將知識譜系圖像化的同時,也展現了人類無窮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藝術家盡情表達豐沛的情感和流動的思想,讓觀者真切體驗浩瀚宇宙之美,獲得一種心靈深處的情感共鳴,進而激起人們探索更多未知領域的勇氣。
星空浩渺無垠,逐夢永無止境。科技的持續發展將助推藝術家將思考觸角延伸至人類尚未全面探索的領域,在夢想遠航的征程中不斷發出審美之問,開拓藝術新途。
(作者為西安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7日 08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