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黨支部——

窯洞實驗室裡走出來的創新隊伍(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本報記者  吳  丹

2025年04月22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春風拂過,麥浪沙沙,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曹新庄試驗農場,一場意義非凡的組織生活會在這裡舉行。

“我有‘兩位母親’,一位是生身之母,寓教於無聲,使我懂得既要自立自強又要助人為樂﹔另一位‘母親’是中國共產黨,教育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重溫小麥重大病害防控科研創新團隊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振岐的肺腑之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黨支部青年黨員們的思緒回到70多年前。

1950年,俗稱“小麥癌症”的小麥條鏽病在全國范圍內大流行,導致全國小麥減產60億公斤。

當年,剛剛留校任教的李振岐,第一時間奔赴小麥病害防控一線,開展科研工作。

沒有實驗室,就自己動手改造閑置窯洞﹔沒有溫室,就在地上挖一排小溝,蓋上廢玻璃片﹔缺少研究樣本,就靠步行和騎馬,6年裡深入走訪陝西、甘肅、青海等地的小麥產區,鞋磨破了,腳走腫了,沒喊一聲累。

在這個特別的窯洞實驗室,李振岐帶領團隊探明了小麥品種抗性喪失規律,小麥條鏽病研究不斷取得突破。

一個土窯洞,走出倆院士。

1982年,在導師李振岐院士的帶領下,青年學子康振生走進了窯洞實驗室——不僅開展小麥條鏽病基礎性研究,還進行小麥條鏽菌群體的遺傳結構、條鏽菌小種鑒定以及全國小麥品種抗條鏽性鑒定。

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滴進步。后來,康振生牽頭組建了陝西省農業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發展為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他擔任實驗室黨支部書記,認真履行“一崗雙責”,堅持為師生講黨課,並帶領團隊師生深入麥田實地調研。

2017年,康振生和團隊研究發現,有性生殖是我國條鏽菌毒性變異的主要途徑,這被國際同行譽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發現。這一年,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多年來,實驗室凝練形成3個研究方向:作物抗逆與高產優質的遺傳基礎,作物逆境應答與調控,作物綠色高效生產技術體系。

“簡單地說,就是研究怎麼讓小麥少生病。”實驗室青年業務骨干王曉杰介紹,“我們就像是‘植物醫生’,主要研究病菌怎麼入侵小麥、小麥如何抵抗,並研發抗病品種和‘特效藥’(綠色防控技術)。”

前浪奔涌,后浪不息。2022年7月,國際期刊《細胞》在線刊發實驗室植物免疫團隊歷經18年的研究成果:發現了小麥中協助條鏽菌感染的“真凶”——感病基因,並通過敲除感病基因,使得小麥不易遭受條鏽菌的侵染。這開辟了抗病小麥育種的新思路和新途徑。

麥田就是“戰場”,黨員始終靠前。

看黨建引領——抓實“三會一課”,黨支部書記康振生堅持每年在麥田裡為師生講專題黨課﹔成立“條鏽病防控黨小組”,每周同步匯報科研進展和思想動態。

看科研創新——從大范圍開展病害調查、摸清條鏽病的源頭和傳播路徑,到破解條鏽菌的繁殖規律和致災機理,再到研發通過阻滯條鏽菌有性生殖減緩病菌變異的病害持續防控技術……黨員爭當先鋒模范,實驗室的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看人才培養——堅持“四個面向”,以首席科學家為中心,組建多學科交叉、多領域融合、多層次協同的人才隊伍﹔團隊科研人員堅持為在校學生上課,促進最新科研成果盡快進入課堂。近十年來,共培養研究生300余名,持續為我國植物病理學輸送高層次人才。

如今,通過這次組織生活會,大家的信念更堅定了。

“我們這代人,在窯洞裡做實驗、在麥地裡過年,沒覺得苦。現在條件好了,更不能忘了初心。”康振生與青年黨員們一道,面朝黨旗,誓言響亮:“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共產黨員。黨員必須帶頭啃硬骨頭——只要地裡還有病,我們的研究就不能停!”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2日 04 版)

(責編:任佳暉、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