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浙江景寧畬族自治縣挖掘特色文化資源

畬鄉民族風 帶旺人氣添機遇(探訪·民族特色很時尚)

本報記者  竇瀚洋

2025年04月22日08: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游客在東弄村沿步道前行,欣賞畬族民俗表演。

畬族居民在茶園採摘惠明茶。
以上圖片均為景寧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核心閱讀

外貿公司職員張盼,剛把畬族風工藝品擺上桌,就引來同事們的圍觀。這件紀念品,來自浙江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住民宿、穿服飾、學編織、看展館、喝藥茶……張盼在旅程中體驗了滿滿的民族特色,也見証了當地做強文旅、增收富民的生動實踐。

盡顯風情

去年超246萬人次赴景寧旅游

山風拂面,空氣清新。從上海一路來到畬鄉,張盼踏上了景寧縣東弄村的青石板路。

作為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建縣40余年的景寧讓張盼心馳已久。抵達民宿,有阿姨端茶招待,“小妹,先喝碗茶解解乏。我們畬族人管自己叫‘山哈’,待客就用山哈茶。”

喝過茶,張盼仔細眺望起景色:遠處見山,山腳是田,田邊有溪。她抓緊出門,想盡情體驗畬鄉的魅力。

來到一座木閣樓,走進經營旅拍項目的店面,張盼看著滿牆的畬族服飾,感到“選擇困難”。店裡的大姐建議:“姑娘你皮膚白,選這件紅的,配起來亮眼。”

衣襟上繡著展翅鳳凰,下搭藏青色百褶裙,裙擺綴有銀鈴。張盼換上這套服飾,再戴上“笄頭冠”,儼然是本地姑娘。周圍游客,也不由投來目光。

裝扮一新的張盼,來到村口老樟樹下,看見有人用木槌敲擊石磉,發出“咚咚”聲。村民和游客圍成圈,跟著節奏跳起農耕舞。張盼也被招呼進隊伍中,畬族小伙邊跳邊教:“手腕要轉,步子要蹦……”

東弄村是畬族人文歷史保存較完好的古村,但多年前因為缺少產業,面臨著成為“空心村”的處境。村黨支部書記藍建平介紹,2017年底,東弄畬家田園綜合體項目啟動建設,旨在將鄉村旅游、民俗體驗、循環農業等功能集於一體,興旺產業、吸引人氣。

“村集體以資源、資產參股,成立公司,負責項目運營管理。”藍建平說,項目的建成運營使村集體年收入從幾萬元增長至如今的90多萬元,同時助力了農家樂、菌菇、茶葉等產業的發展,還創造了一批文旅崗位,帶動村民增收120多萬元。

東弄村的山坡上,畬族寮屋錯落分布,一幅山中有林、林中有屋、庭前有花、水中有魚的畬鄉畫卷,呈現在張盼等游客的眼前。

錨定“民族風情旅游目的地”定位,景寧縣去年全域旅游接待量246.3萬人次,同比增長7.9%。“以前靠務農和打工,現在表演畬歌、接待游客,空閑時賣一賣農副產品,一年能掙十來萬元。”村民藍美珠說。

傳承文脈

6500余件(套)展品薈萃畬族博物館

張盼此行的第二站,是位於千峽湖畔的畬鄉古城。

街角處的商鋪內,多才多藝的畬族大姐藍圓聰正編織畬族彩帶,技藝手法讓張盼看得入迷。一把五彩斑斕的絲帶,一端被拴在桌角邊,另一端系在腰間,配線、提綜、織帶……一挑一撥間,一條精美的畬族彩帶初見雛形。

“畬族彩帶不僅是裝飾物,還是青年男女傳情達意的信物、親朋之間寄托祝福的吉祥物。”藍圓聰介紹,畬族彩帶編織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自己正致力於將這一技藝帶入校園、社區,傳授給年輕一代。

在藍圓聰的邀請下,張盼也動手體驗起編織。之后,張盼還選購了一條紅藍相間的彩帶,打算送給母親。臨別之際,藍圓聰推薦張盼到中國畬族博物館參觀:“那邊很值得一看。”

來到位於景寧縣鶴溪鎮的博物館,張盼飽覽了各式藏品,對畬族的特色和魅力有了更深的了解:“畬族人民很會唱山歌,民俗活動也豐富多彩。”

2006年,中國畬族博物館在景寧縣開啟建設。時任縣文化館館長梅麗紅回憶,接下建設任務的那一刻,心情非常激動:“想要打造畬鄉特色品牌,必須深挖文化資源。建設畬族博物館,有著迫切的需要。”為搜集藏品,梅麗紅與團隊四處奔波,尋求老鄉們的幫助。許多老鄉一聽說是要傳承弘揚畬族文化,都自願捐出了家中的物件。

2012年,中國畬族博物館正式開放。如今,博物館收藏6500余件(套)展品,成為展示畬族歷史文化的重要地標。“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通過參觀博物館,加深了對畬族的了解和興趣。”梅麗紅說。

此外,景寧縣現有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涵蓋畬族傳統技藝、民俗、傳統舞蹈、傳統戲劇等多個方面。這些項目,傳承著民族特色的古朴感,也激活了民族特色的時尚感。

種植藥材

9萬多畝土地年產值上億元

聞著散發艾草氣息的畬藥香囊,張盼感到心曠神怡。跟當地人打聽后,她得知澄照鄉金坵村有個畬寨仙草谷。

心隨我動,說走就走。來到仙草谷,張盼和其他游客一同行走在步道上,沿途觀賞黃精、石斛、石橄欖等60多種草藥,並從標識牌上了解其習性、價值等。“青錢柳能降血糖,七葉一枝花能治蛇毒……”仙草谷負責人雷華向游客介紹。張盼一邊聽,一邊用手機拍攝記錄。

2019年,雷華承包了500余畝地,探索種植中藥材。后來,這一片發展為畬藥園示范基地,兼具了種植、展示、購銷、研發、加工、游覽等多重功能。通過土地租賃、村民入股、產品分紅等模式,示范基地與金坵村實現了互利互惠。雷華介紹,到去年底,示范基地已為村集體、村民帶來土地租金、勞務報酬等收入150余萬元。

在城北工業園,“中國畬藥谷”加工基地建起數幢標准化廠房。負責人吳學謙介紹:“我們近期將驗收靈芝提取物車間,8月前后再新上一條‘凍干畬藥膳’生產線。”

景寧縣將畬醫藥大健康產業作為縣域主導產業之一,去年新發展中藥材基地2040畝,中藥材種植面積累計9.49萬畝,年產值1.59億元。

在畬藥共富工坊裡,各種草藥制成的護膚品、驅虫露等產品琳琅滿目。張盼嘗了畬藥養生茶,決定買一些帶回去喝。

美景引客來,產業走向外。“我們將發揮民族特色優勢,守護畬族文化根脈,深化文旅融合,讓各族群眾在產業協作中共享發展機遇。”景寧畬族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藍景芬說。去年,景寧縣地區生產總值119.7億元,增長8.1%,增速位居省內前列,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753元、30461元,分別增長6.0%、8.4%。

告別畬鄉之際,張盼拖著鼓鼓囊囊的行李,又大口地吸了吸山間的空氣。“這裡的景,這裡的人,都讓我難忘。我會把這份記憶一起帶回去,好好存起來。”張盼說。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2日 07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