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帆
2025年04月21日08: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4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會見柬埔寨人民黨主席、參議院主席洪森時表示:“站在亞洲實現整體振興的新起點上,中國將堅持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方針,保持周邊外交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深化同周邊國家友好合作,讓中國式現代化成果更多惠及周邊,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攜手推進亞洲現代化進程。”在2025年4月舉行的中央周邊工作會議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宏闊的歷史眼光和深邃的戰略思維,系統擘畫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行動綱領,強調要聚焦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努力開創周邊工作新局面。我國將保持周邊外交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攜手周邊國家加強友好合作,開創亞洲新未來。
把握地緣特色 開創共贏新局
我國幅員遼闊、邊界線長,周邊是我國發展的戰略依托。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提出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倡導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以元首外交為引領,同周邊國家深化全方位合作、加強各領域交流、共同維護和平穩定,形成務實高效的周邊工作框架,推動周邊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指出:“周邊是實現發展繁榮的重要基礎、維護國家安全的重點、運籌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我國將周邊視為實現發展繁榮的重要基礎,深刻體現了“以周邊促全局”的戰略思維。深化區域合作,特別是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機制平台,我國與周邊國家形成了利益融通、發展聯動的區域經濟共同體。“維護國家安全的重點”彰顯了我國與周邊國家合作對於安全穩定的重要意義。
周邊被定位為外交全局的“首要”,既是對傳統“強權政治”外交思維的超越,也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堅持親誠惠容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一脈相承。“周邊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強調“互利共贏”,超越了傳統地緣政治理論,我國將周邊視為合作伙伴而非競爭對象,體現了新型國際關系的理論創新,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的生動實踐,為變革國際秩序貢獻了“以合作促穩定”的東方智慧,回應了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時代需求。
從理念到行動,從願景到現實,我國與周邊國家加強友好合作,進一步激活了地緣發展新動能。比如,中越兩國鐵路互聯互通和智慧口岸建設有序推進,光伏、垃圾發電等清潔能源項目有力保障越南電力供應﹔中老鐵路創造“鋼鐵絲路效應”,帶動沿線產業園區經濟顯著增長,為當地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截至2022年底,中巴經濟走廊已帶動250多億美元直接投資,創造超過23萬個就業崗位,不僅提升了中巴合作水平,也促進了巴基斯坦經濟社會發展﹔瀾湄合作機制開創“六國共繪一張圖”的治理創新,建立水資源數據共享平台等,將地理相鄰性轉化為治理協同性。
中國周邊工作實踐突破了西方“中心—邊緣”理論桎梏,創造多極聯動的區域發展新范式,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區域實踐的重要范本。
把握安全規律 共筑命運屏障
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提出“安危與共、求同存異、對話協商的亞洲安全模式”,深刻把握發展與安全的辯証關系,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和合共生”理念與當代國際關系實踐相結合,開創了區域安全治理的新境界,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提供了東方智慧。
“安危與共”體現了安全問題上的利益共同體意識,超越了傳統地緣政治中的零和博弈思維﹔“求同存異”彰顯了多元文明互鑒互容的胸懷,突破了西方安全觀中的同質化傾向﹔“對話協商”樹立了以協商方式解決爭端的范式,摒棄了強權政治、單邊主義的做法。安危與共、求同存異、對話協商的亞洲安全模式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安全維度的具體化主張和重要舉措。
亞洲安全模式立足於馬克思主義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吸收中華文明“協和萬邦”的政治智慧,融合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實踐創新,實現了對霸權主導的傳統安全理論的超越,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方案。比如,在“南海行為准則”磋商中,我國始終堅持以友好協商的方式妥善處理和化解分歧,與周邊國家一道共同維護南海的和平與穩定﹔中方接任上合組織主席國以來,先后主辦上合組織地區反恐怖機構理事會會議、邊防部門負責人會議、聯合反恐演習等,進一步加強成員國安全合作與互信﹔等等。這些創新性實踐為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提供了重要借鑒,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使命擔當和世界情懷。
中國將安全保障與發展合作相統一,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等與區域安全架構的深度融合,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區域安全發展共同體,使發展促安全、安全保發展成為現實。中老鐵路帶來經濟增長的同時,其“班列+警務”模式使邊境偷渡案件大幅下降﹔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使極端主義滋生的經濟土壤得到根本改善。這既有效應對了周邊所面臨的安全威脅,又為區域發展注入了持久動力,彰顯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自信與實踐創新。
把握發展密鑰 繪就共贏新篇
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強調:“支持地區國家走穩自身發展道路,妥善管控矛盾分歧﹔深化發展融合,構建高水平互聯互通網絡,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這既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發展權利,又推動區域整體協同發展,將抽象的“發展權”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制度安排和合作機制,其實踐指向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維度,充分彰顯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擔當。
中國不斷以自身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惠及周邊,為周邊國家提供搭乘中國發展快車的重要機會。我國同周邊25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成為18國的最大貿易伙伴。泰國與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綠色金融及跨境電商領域展開深度合作﹔馬中關丹產業園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1000億元,帶動關丹港年新增吞吐量超過1000萬噸,為當地經濟增長和區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中哈天然氣管道在向中國輸送天然氣的同時,還解決了哈薩克斯坦南部地區天然氣供應不足問題,帶動當地上萬人就業……通過跨境經濟合作區、國際產能合作等載體,構建起以共同發展為核心的區域利益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周邊。
中國與周邊發展合作超越了西方傳統的“援助依賴”模式,構建起“造血—活血—循環”的自主發展體系,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破解“增長悖論”提供了中國方案。印尼雅萬高鐵建設中實現“四個轉變”——從設備出口轉向技術轉移、從工程承包轉向標准輸出、從項目管理轉向人才共育、從項目收益轉向民生改善,創造了一條鐵路改變發展生態的生動范例﹔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年吞吐量突破百萬噸,配套建設的職業技術培訓中心培養了大量優秀的本地員工,真正實現了“授人以漁”……為發展中國家擺脫對西方依附提供了全新路徑。
把握歷史大勢 彰顯中國擔當
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指出:“當前我國同周邊關系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時期,同時也進入周邊格局和世界變局深度聯動的重要階段。”這一科學判斷既有歷史縱向比較的深厚底蘊,又蘊含著對國際關系結構性變革的辯証把握。
從歷史維度看,近代以來我國同周邊關系曾長期受制於西方殖民體系和冷戰格局的雙重桎梏,而今天的區域合作格局是在和平發展背景下形成的新型國際關系,體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塑造”的歷史性轉變。從世界發展維度來看,“進入周邊格局和世界變局深度聯動的重要階段”揭示了地區治理與全球治理的辯証關系,我國同周邊關系不僅關乎區域國家福祉,而且對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世界共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從實踐維度看,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指出“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這打破了傳統國際政治學中“國內—國際”二分法的理論局限,構建起內外聯動、統籌兼顧的戰略框架。
維護周邊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前沿陣地。“兩件大事”的協同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實踐要求。通過統籌發展與安全,筑牢國家安全屏障,形成了以發展促安全、以合作促融合的新型區域治理理論框架。這一框架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深度融合、金融創新合作等實體經濟要素與制度性合作機制有機結合,實現了物質基礎與規則體系的良性互動,打造了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要從亞洲做起。”中國創造性地將周邊定位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突破傳統“緩沖帶”思維,同周邊17國達成構建命運共同體共識,在中南半島和中亞地區形成命運共同體“兩大集群”,實現了從傳統“安全緩沖區”向“發展繁榮高地”的歷史性轉變,破解了傳統的地緣政治困境,我國同周邊國家政治互信與利益融合不斷深化。
擘畫未來藍圖 共筑亞洲家園
中央周邊工作會議系統提出“以建設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五大家園’為共同願景”的周邊工作合作目標,這是對習近平外交思想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具象化實踐,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治理方案。
從發展淵源看,“五大家園”承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合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知,在新時代語境下實現了傳統文明智慧與現代治理理念的有機統一。將睦鄰、安鄰、富鄰與親誠惠容相結合,構建起包含價值理念、合作路徑和安全保障的完整外交理論體系,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創新。
從理論層面看,“五大家園”實現了三重超越:超越了零和博弈的權力觀,確立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觀﹔超越了單一安全或經濟維度的狹窄視角,建立了綜合協調的多維治理框架﹔超越了西方中心主義的價值預設,形成了多元文明共生的包容性話語體系。“五大家園”建設藍圖,以東方智慧解時代之問,用中國方案破發展之局,為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標注了理論坐標。
從實踐路徑看,“五大家園”建設通過多層次、多領域的制度安排和合作機制,將宏大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行動方案。通過共建高標准自貿區、加強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合作、建設跨境經濟合作區等經濟手段,打造區域發展利益共同體﹔通過邊境地區聯防聯控、跨國河流協同治理、生態環保合作等方式,構建安全與生態協同治理平台﹔通過人文交流、教育合作、民間往來等軟實力建設,夯實區域合作的民意基礎。
這一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汲取了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的歷史經驗,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外交維度,展示了大國領導人的全球視野和戰略智慧。在變亂交織的復雜國際形勢下,“五大家園”建設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富有建設性的中國智慧,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文化自信,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貢獻了中國力量,也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強大思想動力。
習近平主席指出:“亞洲好,世界才能好。”我國與周邊國家山水相連、命運與共。我國始終將周邊外交置於特殊重要地位,以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為指引,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通過多層次、寬領域合作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不僅是中國對亞洲的承諾,更是對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貢獻。新征程上,中國將始終做地區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與周邊國家攜手繪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亞洲新畫卷。
(作者為外交學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1日 09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