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世代情誼 切水不斷(記者手記)

楊 一

2025年04月17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漫步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街頭,大小商鋪的中文招牌、出租車裡的華語音樂、地道的中式美食……讓踏上這片土地的中國人萌生出一種“離家未遠”的親切感。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近年來,中馬人文交流領域不斷拓寬,便利措施持續出台。2023年底,中馬相互給予對方國家公民免簽待遇。各自獨特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吸引兩國民眾雙向奔赴。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近距離感受“馬來西亞,亞洲魅力所在”,馬來西亞游客也十分期待領略中國的豐厚“古風”和斑斕“今韻”,重慶、新疆等成為很多馬來西亞游客赴華旅游的熱門目的地。

  旅行先問“食”。口感細膩、滋味豐富的貓山王榴蓮,堪稱馬來西亞的代表性美食。早在明朝,曾跟隨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在《瀛涯勝覽》中就提到,“有一等臭果,番名‘賭爾焉’”,但其果肉甚為“甜美”。去年6月,在中馬共慶建交50周年之際,馬來西亞鮮食榴蓮獲得輸華許可,首批榴蓮鮮果於8月運抵鄭州。馬來西亞友人常說,在榴蓮園一起開榴蓮、品榴蓮,是友誼邁上新台階的開端。如今,馬來西亞鮮食榴蓮最快可在一天內從果園直抵中國超市,兩國民眾的“榴蓮友情”越走越近。再過兩個月,貓山王榴蓮又將迎來收獲期,不少馬來西亞友人已向記者發來品榴蓮的誠摯邀請。

  近年來,中馬積極深化文明交流對話,推動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在互學互鑒中共同發展。去年,兩國同意聯合申請將“舞獅”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每周六,位於雪蘭莪州必打靈查亞的育才華文小學都會傳來陣陣鑼鼓聲,200多名孩子在馬來亞大學醒獅團成員帶領下,認真進行打鼓、擊鈸、步法等基礎訓練。“近幾年,越來越多馬來族孩子對舞獅產生濃厚興趣,加入我們的訓練隊伍。”馬來亞大學醒獅團團長劉佳峰介紹,團裡很多馬來族孩子不僅舞獅技藝日漸嫻熟,還能說一口流利中文。兩國民眾心靈契合度不斷提升,文化交流日益深入。

  青年交流是中馬友好的未來,教育合作是重要橋梁紐帶。2013年10月,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共建協議在兩國領導人見証下簽署。如今,來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9100余名學生在此求學,有6300多名學生從該校畢業。正在攻讀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碩士的馬來西亞本地學生阿德裡納·哈斯努爾表示,在這所學校學習,最大感受就是多元文化交融、不同思想碰撞,“在這裡,我獲得了更大的個人成長空間”。

  中國與馬來西亞隔海相望,兩國人民情誼傳承千年。記者在採訪中深深感受到,這份“切水不斷”的世代情誼隨著歷史演進愈益深厚,兩國友好的接力棒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接續傳承。相信在中馬雙方持續不斷的往來互動中,這艘從歷史長河中駛來的友誼之船必將再添動力、行穩致遠。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7日 05 版)

(責編:王瀟瀟、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