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堅持系統觀念

陳凱華

2025年04月16日08:41    來源:光明日報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充分認識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堅持系統觀念”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之一,為推進改革發展提供了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指明了方向和思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題中應有之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個子系統的整合優化、多元主體的融合創新、多重機制的有效互補、多項政策的協同發力。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我們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堅持系統觀念,進行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建設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1、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深刻的系統性變革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代表著高水平的自主創新能力,要求通過國家創新體系結構功能的系統性優化,帶來整體效能的提升。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協同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包括任務部署的系統性推進、理論方法的系統性轉變、體系功能的系統性優化以及政策環境的系統性設計等。系統論作為一種科學的、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契合當前科技發展愈發體系化、工程化的復雜實踐需求,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理論方法基礎,同時為國家創新體系整體優化和一體化政策環境建設提供了思路與啟示。具體可從以下四個維度進行理解把握。

有助於更好回應實踐需求。當前,高水平科技發展愈發呈現復雜性、融合性和突變性等系統特征,尤其在數智化背景下,高水平科技的突破、迭代與發展依托開放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日益依賴體系化、工程化的復雜系統思維。堅持系統觀念,適應全球科技創新發展新范式和新模式的需求,對我國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等,具有重要實踐指導意義。

能夠提供科學的理論方法。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亟須通過系統科學理論剖析影響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問題,豐富完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決策機制、組織模式和科研范式,增強國家創新體系一體化能力和重點突破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隻有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堅持系統觀念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証法的內在要求,為實現科技強國目標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理論基礎與科學方法。

助力健全功能體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一重要使命對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功能實現和功能優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從系統視角優化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升整體效能。系統觀念的核心要義為整體大於部分之和,追求系統性增益。系統功能並非其子系統功能的簡單相加,而是不同子系統功能之間的良性協同互補所帶來的超越單一要素或子系統功能綜合的“涌現”效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一目標的實現,取決於國家創新體系中的教育、科技、人才等核心子系統的功能水平和子系統之間的功能協同互補程度,要求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持續調整和優化其子系統間的功能定位布局和協同互動模式,促進創新要素的順暢循環與高效配置,不斷催生新的系統動能,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不竭動力。

有利於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對政策體系的協同互補性提出更高要求。堅持系統觀念能夠在全面考慮創新體系各類創新活動過程和整體需求的基礎上,有效識別和把握政策問題,打破線性邏輯,強調政策體系設計的統籌性、政策布局的系統性和政策目標的一致性。堅持系統觀念,充分發揮政策合力,使全創新鏈不同階段的要素和主體相互協調與促進,有利於促進教育科技人才面向科技創新需求一體化發展,為全面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更好的政策環境。

2、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推進科技強國建設提供系統支撐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求不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通過國家創新體系主體、結構、功能與環境的系統性優化提升整體效能。當前,我國創新體系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子系統功能融合不深、主體要素協同不足、統籌自主與開放的創新生態有待加快形成、全創新鏈治理體系缺乏系統化布局等問題。為此,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加快國家創新體系的功能協同、結構優化、內外聯通和政策統籌,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實現科技強國目標提供系統保障。

強化功能協同,促進子系統功能深度融合聯動,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夯實能力基礎。應處理好創新鏈上不同環節的協同關系,推進科學發現、技術發展、設計制造、市場培育、人才培養等互補聯動,實現子系統的整合發展。加強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之間的有機協同,處理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功能協同關系,明確不同主體的功能定位,引導主體功能有序互補發展,形成有主有次、功能銜接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機制。優化布局面向不同類型國家重大戰略科技任務的多元戰略科技力量組織模式,高效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的整體性作用。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的組織平台優勢和帶動效應,推動民營企業在重大技術領域突破中發揮重要作用。堅持以科技創新需求為牽引,加強頂層設計,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配置模式、利益鏈接機制和評價考核機制。更好發揮科技金融作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增強科技金融支持重點科技創新領域、分散承擔創新風險以及持續穩定支持企業科技創新的能力。

促進結構優化,實現多要素聯通,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機制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內區域創新體系、產業創新體系與技術創新體系之間主體和要素的有效互動與協同。強化創新活動的發起、組織、實施與發展相關要素的聯通統籌。協調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在科技資源分配中的作用,避免科技創新資源分散、重復,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共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領域的資源一體化配置。處理好央地間、區域間、部門間協同關系,建立中央與地方、部門與部門的政策協調配合機制,增強央地間和區域間政策體系協同性,高效統籌跨部門協同。因地制宜推動區域科技創新布局持續優化,圍繞區域重大戰略,突出不同區域創新高地建設布局的協調性,避免功能重疊、重復建設,形成差異化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統籌各類創新平台建設,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提高創新資源的配置效率。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健全技術市場與其他生產要素市場的聯動機制,推動創新要素的暢通有序流動。

推動內外聯通,處理好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的關系,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良好環境。促進要素順暢流動,以內需市場的強大潛力吸引集聚全球各類創新資源要素﹔推進高水平國際科技競爭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與全球科技治理,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建立國際合作平台等,優化科技創新開放環境。加快建設自主可控高效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生態體系,把科技命脈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保障核心技術和關鍵領域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提升創新系統開放性。以開源創新生態的構建為基礎,探索研究“人工智能+”融合范式的創新應用,推動數智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研發,在開放合作中實現自立自強。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建立安全與發展協調機制,加強防范科技安全風險的前瞻部署,有步驟補短板,分領域、分階段推進關鍵技術突破。形成高水平的科技開放合作格局,實現與國際創新要素合作共享與優勢互補,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加強政策統籌,推動全創新鏈協同攻關,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治理保障。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推進科技創新政策體系設計和運行的系統化和體系化,構建適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政策體系,凝聚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以創新為基點,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推動三者的系統性聯動,完善制度保障。建立面向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需求的促進創新要素發展協同的政策體系,推動形成科技與產業雙向流動、多方共建、全創新鏈條“環環相扣”的體制機制,深化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機制改革。構建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相適應的創新政策體系,提升不同部門、不同層級間創新政策的系統性、整體性、互補性和兼容性。聚焦創新發展需求,持續完善“宏觀—中觀—微觀”多層級驅動、“產學研金介”多維度覆蓋、“制度—體系—工具”多方位優化的創新政策一體化設計。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

(責編:王珂園、王先進)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