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 健 程遠州
2025年04月13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廣東小蜘洲島北側,“格盛1號”半潛桁架式養殖平台上,一聲“起網”,一條條膘肥體壯的章紅魚隨著漁網被提出海面,濺起陣陣浪花。
無人機投喂、機械臂捕魚、智能化管理……珠海格盛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兵說,經過7個多月的精心喂養,首批規模化試養的章紅魚魚苗單體均重已達8斤以上,預計可收獲約10萬斤。
研發在廣州,建造在東莞,投運在珠海,魚苗繁育在湛江,“格盛1號”集聚各地優勢產業資源,從建造到交付隻用了7個多月。
截至目前,廣東省已開工海洋牧場項目上百個、總投資額超200億元,共建設約6000個重力式深水網箱和11個桁架式養殖平台。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要加強陸海統籌、山海互濟,強化港產城整體布局,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全面建設海洋強省。”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廣東優化海洋經濟發展格局,推進海洋科技創新,加快培育壯大海洋牧場、海上能源、臨港工業、海洋旅游等現代海洋產業。
產業統籌,繪好經略海洋“路線圖”——
廣東不斷完善海洋空間規劃體系,逐步形成點上開發、適度集聚的海洋經濟發展格局。廣州、江門等地的船舶制造產業,深圳、東莞等地的海洋電子信息產業,汕尾、珠海等地的海工裝備制造產業,湛江、陽江等地的海洋牧場和海上風電項目……沿著4000余公裡的海岸線,廣東14個沿海城市的海洋產業各具特色,串珠成鏈。
“大多數造船企業訂單都排到了2028年后。”廣東廣利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軍說。廣州市南沙區龍穴造船基地年造船產能超550萬載重噸,產值超400億元。
2024年12月,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台“明陽天成號”在陽江正式投運,這一實現多項“全球首創”的海上風電平台,在廣州的中船黃埔文沖船廠完成安裝,建造則是在汕尾陸豐的海洋工程基地,實現產業協同、“牽手”共贏。
產業升級,牽住科技創新“牛鼻子”——
廣東打造海洋科技策源地、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累計安排專項資金約19.5億元,重點支持海洋六大產業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取得160多項關鍵技術突破,形成210余項自主知識產權新產品、新裝置。
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助理總裁陳有孝介紹:“目前,在海上油氣生產平台自主知識產權方面,我們已實現了從0到100%的跨越。”
2024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超2萬億元,約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5,海洋經濟總量連續30年居全國前列。
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近年來,一批海洋“國之重器”落地廣東。目前,廣東在海洋領域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百余家省級涉海研發平台,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已啟動首批海上試驗。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3日 0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