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生
2025年04月12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雞冠山東北抗聯密營儲藏窖遺址。 |
東北地區的冬季寒冷漫長,建立在茫茫原野和崇山峻嶺間的密營是東北抗聯戰士抵御日寇和嚴寒的武器。尋訪這些密營遺址,我們一步步走近那段艱苦卓絕的歷史。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是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期間是東北抗聯北滿地區重要的抗日游擊區和根據地。“九一八”事變之后,木蘭縣是抗日義勇軍和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建的抗日游擊隊活動區域之一。1936年趙尚志將軍率部西征后創建了以雞冠山為核心的抗日游擊根據地。同年8月1日,趙尚志在木蘭縣簽發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改編為抗日聯軍第三軍通告》。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對日作戰有據可查的達150余次,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抗戰篇章。
2015年,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組發現東北抗聯在木蘭縣的相關史料,認定其為東北抗聯第三軍密營遺址的核心區。隨后,雞冠山東北抗聯密營搜尋小分隊開始為期3個多月的搜尋,在雞冠山腳下、沙河兩岸大約30公裡發現大量的東北抗聯密營遺址。2016年10月11日至14日,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的軍事、軍史專家和學者組成的考察團認定:木蘭縣雞冠山密營遺址群是東北抗聯第三軍集作戰、生產和生活於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軍事設施,是遺址面積較大、功能較全、軍事設施較完備、歷史遺跡較多、全國罕見的東北抗聯戰跡地。
這些年,搜尋小分隊跋山涉水,走遍雞冠山的深山密林,對木蘭縣及毗鄰區域5000多平方公裡范圍內的遺址進行調研核查,搜尋到密營及相關遺跡千余個。這些密營遺址設施完備、功能齊全,有指揮機關,包括地窨子、醫院、食堂、馬廄、糧倉、菜窖﹔有成戰斗隊形的營區,與交通壕、戰壕連通,綜合考慮了作戰與生活、學習與訓練、堅守與轉移﹔有前沿陣地,靠近水源,依山據險而建。遺址區呈現系統化和規模化布局。翻閱隊員2018年的搜尋日志可以看到,這一年的4月至9月,進行了長達174天的尋找。每天平均行車20公裡,步行5至10公裡,一天發現的密營遺跡最多時可達60余個。按照文物保護“四有”要求,小分隊逐一核實,建立了初步的密營遺址檔案。
坐落在雞冠山景區小雞冠山后背的沙河林場23林班,是當年東北抗聯的核心密營遺址所在,當地土名叫“簸箕掌”。2024年6月—11月,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其進行正式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100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
考古証明,簸箕掌遺址屬於東北抗聯文化遺存。遺址內保留了發生大規模戰斗的實物証據,發現彈殼等作戰類遺物,目前經過初步整理有50余種不同型號的子彈,符合抗聯部隊當時作戰條件較為艱苦、武器種類繁雜且型號並不統一的情況。在遺址外圍發現日本三八式步槍子彈集中出土的區域以及日軍聯隊級以上部隊配備的炮彈,一個前沿哨所周邊的彈殼密集度就達數百個,証實當時這裡的抗聯部隊曾遭受日偽軍的猛烈進攻。
經過發掘,7座房址均發現有倒塌的炭化木頭堆積,戰壕內也見大量被損毀的瓷器、陶器等生活用具,說明當時日偽軍襲擊簸箕掌后進行了燒毀和破壞。簸箕掌遺址的房屋建造頗具規模,既有面積較大的火炕,還有專門規劃設計的排水系統,在房址中還發現有大量的炭化糧食,初步可認定出小米、 黃豆、玉米、高粱、大米5種,反映當時抗聯隊伍在此駐扎的時間較長。7座房屋形制較為簡單,各房之間均有壕溝相連,且與周圍的掩體、壕溝等共同筑成防御系統。發掘出土的既有彈殼、彈頭、彈夾等作戰防御類遺物,還有生產工具、馬具、生活用品等,復原了當時抗聯防御作戰、生產生活的場景。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啟動后,木蘭縣文保中心集中力量對雞冠山抗聯密營遺址再次進行全面、詳實的復查,利用先進設備定位、拍攝,繪制密營遺址分布圖、劃定兩線范圍,新發現抗聯密營遺址5處、文物單體157個,建立了科學完善的“四普”和革命文物保護檔案。
綜合10年的調查搜尋、考古發掘和“四普”成果,目前已經發現上萬件東北抗聯文物。這些文物將通過展陳生動呈現東北抗聯艱苦卓絕的歷史面貌和不屈的民族精神。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2日 0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