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深藏的功勛

徐 魯

2025年04月12日08:20    

在身邊的親人和同事眼中,張富清是一個很平凡的老人。大家隻知道他是一位老兵,打過許多仗,吃過不少苦。可是誰也不知道,他年輕時到底經歷過什麼。

張富清的房間裡放著一個跟隨他多年的棕色舊皮箱。上面的鎖頭早就壞了,一直用尼龍繩綁著。皮箱裡藏著些什麼呢?他的孫女然然一直很好奇。有好幾次,然然躲在門口看到爺爺望著皮箱發呆:好像是皮箱在無聲地給爺爺講故事,爺爺也靜靜地聽著。

一天,兒子帶回來一個消息:“爸,國家成立了退役軍人事務部,縣裡需要採集所有老兵的信息。什麼時間入伍的,有沒有立過功,立的什麼功,都要講清楚。”

“哦,都要講清楚?那麼多犧牲的人,有的連名字都沒留下,講得清楚嗎?”望著窗外,張富清喃喃地說道。

“爺爺,這是黨和國家對退伍軍人的關懷哦!”然然幫著爸爸說,“對了,爺爺,這也是組織上的要求吶!要是您能想起來什麼,我就拿個本子幫您做記錄。”

沉吟了片刻,張富清說:“那……去把那個舊箱子拿過來吧。”

照著吩咐,兒子小心翼翼地打開了箱子,在舊軍裝底下,還壓著一個紅布包。這麼多年來,除了張富清,誰也不知道舊皮箱裡藏著怎樣的秘密。

張富清的兒子把紅布包送到了縣裡。打開后,裡面的東西頓時驚呆了在場的工作人員:“這……真的是您父親的東西嗎?”

一枚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頒發的“人民功臣”獎章﹔一封“因在陝西永豐城戰斗中勇敢殺敵”榮獲特等功的報功書﹔一份份立功証書,記錄著張富清一次次立功的時間和地點……

看著這些埋藏了多年的“秘密”,張富清的兒子一時間也不敢相信。

採集信息的工作人員擦著濕潤的眼睛說:“這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共和國老英雄啊!老人家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可是幾十年來深藏功名,竟然沒人知道……”

為什麼要隱瞞呢?面對眾人的提問,一個個血與火的戰斗場景,又從張富清的記憶裡閃過﹔一張張年輕的臉龐又出現在他的眼前……很多戰友在戰斗中光榮犧牲了。

“和我並肩作戰的戰士,有很多都不在了。比起他們來,我有什麼資格拿出立功証件去顯擺自己啊!”老人有些激動地說。

赫赫戰功的背后是他的一身傷病。頭部創傷留下的后遺症,導致一變天他就頭痛,一年四季都得戴著帽子。

1955年,張富清從部隊轉業了。他將這些軍功章鎖進皮箱,再未與他人說起。回到地方后,他本可以選擇到大城市工作,或者回到自己的家鄉陝西。然而,年輕的張富清主動要求來到當時條件艱苦的鄂西來鳳縣山區工作。“戰場上死都沒有怕,我還能叫苦磨怕了?”他用扎根山鄉的無悔選擇和兢兢業業的工作,作出了回答。

20世紀60年代,張富清任三胡區副區長,妻子孫玉蘭在區裡的供銷社上班。隨著精簡退職工作的開展,為推動改革,張富清率先動員妻子從供銷社離職。幾個孩子都還小,為了貼補家用,張富清的妻子當保姆、養豬崽、撿柴火、學縫紉、打零工……把能想到的活幾乎都干了個遍。張富清還堅決不給兒女開后門找工作,他說:“我是國家干部,如果我給自己家裡人行方便,那以后我怎麼去領導群眾呢?這不是以權謀私嗎?”

斑駁的牆壁,褪色的家具,從30多年前搬到這裡,老兩口的家一直是老樣子。兩室一廳的家裡,水泥地面磨得發亮,木質窗戶已看不出原來的顏色。雖然簡陋,但是家裡整潔得像是軍營,被褥、箱子、書籍都擺放得整整齊齊。細數家裡的物件,那個斑駁的搪瓷缸是張富清最心愛的物品,上面的紅字歷經歲月洗禮依然鮮艷如初:“贈給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保衛祖國、保衛和平。”

張富清的節儉,曾讓孩子們感覺“臉上不好看”。他的衣服因為常年穿、反復洗,領口變形走了樣。有一次,兒子陪他去醫院看病,護士給他打針,張富清一抬手,衣袖順著接縫處就裂開了。“那瞬間作為子女我特別羞愧,可是他卻若無其事。”張富清的兒子回憶道。

在張富清的書桌上,一本《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格外引人注目。因為時常翻閱,書的封皮已經有些卷翹。書裡還布滿了各種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標記,書頁空白處的字跡,則是張富清手寫的學習體會與收獲。在這本書第110頁的空白處,張富清這樣寫道:“要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黨性修養、加強品格陶冶,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干事,清清白白為官,始終做到對黨忠誠、個人干淨、敢於擔當。”這,不正是老兵張富清一生的寫照嗎?

如今,那隻古銅色的舊皮箱,已經成為老英雄張富清的遺物。舊皮箱裡裝著這位老兵一生的回憶,也見証了一個共產黨員崇高的精神境界。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編:李楓、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