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復堯
2025年04月12日08:19
“九曲黃河十八彎,千年筏子百年橋。”古稱“革船”的羊皮筏子,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是黃河兩岸人民運輸人員、物資的重要工具。革命戰爭年代,羊皮筏子作為渡河工具,立下了“不朽功勛”。70余年前,我軍在臨夏各族群眾協助下,用羊皮筏子搶渡黃河天塹,譜寫了一曲軍民團結、民族團結的戰斗壯歌。
1949年8月4日,第一野戰軍司令部向各兵團下達進軍蘭州殲滅青馬的命令,並作出具體部署。其中,第1兵團司令員王震率領第1軍、第2軍和第62軍,發起蘭州戰役的左翼攻勢,取武山、隴西、渭源,得手后經臨夏渡黃河直取西寧,斷青馬退路。
8月22日至23日,王震率軍連續攻佔康樂、寧定、和政、臨夏、永靖5城。26日蘭州解放后,部隊根據第一野戰軍司令部命令,准備渡過黃河,直插西寧,解放青海。隨后,部隊分別進至蓮花、循化和大河家渡口,著手搶渡黃河的各項准備。
當時正值雨季,黃河暴漲,水流湍急,原有渡口被守敵在逃跑時破壞。能否成功搶渡黃河,事關西北解放大局成敗。部隊首長親臨河岸,察看地形,研究對策。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的實際,部隊首長最終放棄架設浮橋的計劃,決定依靠當地各族群眾,用羊皮筏子和木船搶渡黃河。
解放后的臨夏各族群眾,以空前高漲的熱情,傾力支援解放軍渡河。大家有船出船、有人出人,兩三日的工夫就組織水手500余人,籌集羊皮筏150余隻、木船2條,為大軍渡河創造了便利條件。
8月28日,搶渡黃河的戰斗打響。水手們緊握槳板,駕馭著滿載戰士的羊皮筏子,以嫻熟的技術劃向對岸。渡河期間,當地群眾不顧安危,紛紛跳進黃河,推船拉纖,牽馬抬炮,搶救落水戰士……為加快渡河速度,軍民不斷改進渡河方式,羊皮筏子從每次乘坐5人增加到7至8人,渡河次數也從1天5次提高到10次左右。由於木船數量少且戰馬又不能用皮筏擺渡,直接影響了進軍速度。為解決這一難題,當地群眾想出一個辦法:將戰馬分成若干群,挑選強壯的戰馬在前面引渡,其余的戰馬在后跟隨,同時讓兩名水手泅水尾隨,驅趕戰馬渡河。這一方法不僅提高了渡河效率,還減少了戰馬的傷亡。
9月4日,經過幾晝夜連續奮戰,10萬大軍和2000余匹戰馬及大量軍用物資順利渡過黃河,打開了解放青海的鎖鑰,創造了人民解放軍戰爭史上又一奇跡。
至今當地仍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羊皮筏子當軍艦,渡過大軍十多萬,筏子客們真英勇,支援前線揚美名。”這段歷史雖已過去70余年,昔日軍民齊心、夜以繼日搶運大軍渡黃河的緊張場景也已化為一片寧靜,但革命先輩不懼艱難、奮勇直前的精神永存臨夏人民心中。
(來源:中國軍網-中國國防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