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

馮 銳

2025年04月10日08: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今年全國兩會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深化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優化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優化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離不開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全會《決定》提出“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並作出戰略部署。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是配置文化資源的重要途徑。通過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提供更豐富的高質量文化產品和服務,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為有力的文化支持和精神動力。

  文化是凝心聚力的精神紐帶,是一種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新時代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步交織、相互激蕩,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統謀劃和部署,推動我國文藝創作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各種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數量高速增長,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2024年,我國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增長9.8%,佔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1.3%,文化產業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高質量文化產品創新活躍,比如,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融合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和現代游戲技術,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游戲體驗,在獲得世界游戲大獎的同時也獲得了可觀銷售額。近年來,很多包含中國元素的產品以及國潮品牌熱銷到海外,傳遞了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理念,為營造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良好外部環境作出了貢獻。

  同時需要看到,當前我國文化供給的主要矛盾已由“夠不夠”轉向“好不好”,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且,新的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在文化領域不斷催生各類新業態、新應用、新模式,深刻改變文化創作生產和傳播消費方式,深刻重塑媒體形態、輿論生態和文化業態。這就要求我們以改革為動力,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支持作用,不斷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

  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能夠優化文化產業結構、提高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進而以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夠激發文化領域的創新創造活力,進而推動經濟與文化交融互動、融合發展程度越來越深﹔還能夠通過加強對文化產品的制作、傳播等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進而增強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為此,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於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的要求落到實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一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不動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通過創新文化服務模式和手段,促進文化服務的均衡化、普及化,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同時,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自身管理,提升服務能力和創新水平。二是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鼓勵文藝工作者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學習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創作出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同時,充分利用前沿技術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提升文化產品的表現力、感染力。三是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通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自由流動和公平競爭,推動文化企業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同時,根據市場需求調整文化產品的供給結構,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確保文化產品能夠精准對接人民群眾需求。四是推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提升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

  (作者為廣州大學經濟與統計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0日 09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