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四川黨的建設
分享

流動有家 “動”而有為

2025年04月07日15:04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

“在天府新區完成登記報到后,我接受了雙重管理,也享受到雙份關愛。”3月初,什邡市洛水鎮余安村黨員陳林,在屬地黨支部的協調下,於四川天府新區華陽街道鶴林社區找到了“家”。

2014年,陳林退伍后組織關系劃轉到余安村第一黨支部,由於工作地點經常變動,他很難穩定參加線下的組織生活。現在兩地黨組織有機配合,讓陳林在異鄉也能踏踏實實學理論、強業務,感受組織帶來的溫暖關懷。

像陳林一樣,很多德陽市流動黨員在工作地找到了溫暖的“家”,這得益於德陽市在中江縣試點探索並推廣的“流動有家·心中有黨”微改革。

強引領—

為流動黨員“筑巢安家”

德陽市羅江區萬安鎮東升社區黨員龍全芳退休后,隨子女遷居綿陽市普明社區。初到綿陽,人生地不熟,龍全芳感到些許迷茫。更令她不安的是,作為一名有著多年黨齡的老黨員,離開了原本熟悉的黨組織,她心裡總覺得空落落的,仿佛失去了精神依托。

龍全芳的經歷並非個例。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流動加劇,流動黨員面臨教育難、管理難、服務難、作用發揮難等多重現實困境。

流動黨員“兩不管、兩頭鬆”的問題怎麼解?德陽市以改革破題,在中江籍流動黨員較為集中的北京市昌平區、廣東省潮州市、重慶市江北區等地建立首批試點,探索實施中江縣流動黨員管理服務“流動有家·心中有黨”微改革。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創新載體模式,試點推動在外流動黨員有效納管,為像龍全芳這樣的流動黨員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流動黨員管理的難點在於流入地難摸清底數、流出地難覆蓋到位,導致流動黨員易成管理“空白點”。在外流動黨員基數大、分布散、流動快,管理難度較大。為做到全面“門清”,德陽市要求各村(社區)採取“線下+線上”雙向摸排,做到流向、職業、住所、家庭、重大事項“五個清楚”。

在了解到龍全芳的情況后,屬地黨組織主動幫助她聯系到了普明社區黨組織。如今,龍全芳不僅重新找到了組織歸屬,還積極投身社區志願服務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受到普明社區黨組織的充分肯定和居民的一致好評。

此外,德陽市依托農民工進城務工形成的同鄉聚居特點,探索建立駐外流動黨組織,就近管理流動黨員。同時,針對省外流動黨員從事行業復雜、情感紐帶各異等特點,德陽市在選准“領頭雁”的基礎上,依托商會、工會等平台,分類設置流動黨員黨組織,完善“分類指導報到登記—規范納入組織管理—有力保障組織運轉”的工作機制,確保流動黨員“心有歸屬地、離鄉不離黨”。

抓服務—

推動“流入”變“融入”

近日,德陽市旌陽區“貨車司機之家”內,忙碌的張曉剛突然接到一通電話:“張書記,我剛買的貨車發動機出了問題,聯系廠家一直協商不下來,真不知道該怎麼辦!”電話那頭,貨運司機吳師傅的聲音充滿焦急。

“老吳,別著急,我馬上去了解情況。”挂斷電話后,張曉剛迅速在筆記本上記錄下吳師傅的訴求,邊寫邊感慨:“貨運司機掙的都是辛苦錢,能幫的一定要幫!”

作為旌陽區貨運司機流動黨員黨支部書記,張曉剛帶領36名流動黨員,在日常工作和志願服務中展現黨員風採,持續擦亮“旌心向黨·流動有為”品牌,為貨運行業健康發展注入“紅色動能”。

如何讓組織的有形納管成為有效納管,令每名流動黨員都有依靠、放心飛?德陽市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積極推進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寓教育管理於服務之中,讓黨旗在流動中高高飄揚。

在外流動黨員面臨權益保障弱、工學矛盾深、離鄉顧家難等問題,德陽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在市內依托黨群服務中心、黨員服務站等陣地,建立流動黨員之家,提供就業指導、技能培訓、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務,幫助黨員解決實際困難,同時鼓勵他們參與社區治理和志願服務,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此外,著力打造“在外安心之家”“雲上學習之家”“歸鄉暖心之家”,通過精准施策、暖心服務,讓每一名在外流動黨員都能感受到組織的溫暖。

樹旗幟—

返鄉黨員共繪新藍圖

“不管身在何處,我們將永葆共產黨員的初心,積極響應家鄉的號召,把外地的好理念、好經驗、好做法帶回來。”春節期間,綿竹市麓棠鎮抓住流動黨員在春節期間大量返鄉的契機,召開了歸鄉流動黨員集中學習壩壩會。

會上,30余名返鄉流動黨員重溫入黨誓詞、共讀理論文章、共話家鄉發展……現場氣氛真摯而熱烈。

在外流動黨員年富力強、見多識廣,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德陽市充分挖掘這一群體的潛力,實施“引雁回流”計劃,通過搭建平台、強化引導、優化服務,積極引領流動黨員返鄉干事創業,激發流動黨員的活力與創造力。

漫步在中江縣石獅村1700畝的田野上,小麥郁郁蔥蔥,生機盎然。望著這片豐收在望的麥田,村民何海蘭欣慰地說:“村‘兩委’把集體經濟搞得紅紅火火,我們不僅能拿到分紅,還能在家門口上班掙錢,日子真是越過越有盼頭。”

何海蘭提到的村“兩委”班子,均由返鄉流動黨員組成。這些黨員在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資源,如今回到家鄉,以嶄新的視野和飽滿的熱情投身鄉村建設,為村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從成都返回廣漢創業的黨員吳逢建,積極投身家鄉公益事業,為貧困家庭提供就業機會,為孤寡老人送去關懷與溫暖,傳遞社會的溫情與善意。他常說:“作為一名黨員,我深知肩上的責任與使命。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鄉的發展添磚加瓦,讓更多人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余娜)

(責編:王先進、王珂園)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