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紅旗渠總干渠通水六十年,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

渠水長流 奮斗不息

本報記者  王  浩  張文豪  李曉晴

2025年04月05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八百裡太行,千峰如削。河南安陽林州市,“人工天河”紅旗渠,引來清水繞山流。2025年4月5日,紅旗渠迎來總干渠通水60周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

地處太行東麓的林州,上世紀60年代,“光嶺禿山頭,水缺貴如油”。為了改變缺水困境,十萬民眾上太行,劈山鑿渠十春秋,削平1250座山頭、鑿通211個隧洞、架設152座渡槽,建成長達1500多公裡的紅旗渠,創造了“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的奇跡,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60年來,一代代林州兒女在紅旗渠精神的激勵下,從吃飽肚子到過好日子,接續奮斗,攻堅克難,林州市2024年全市生產總值首次突破700億元。

“天河”新貌:累計引水超過130億立方米,促進糧食增產80億斤

一渠清水,穿峭壁、繞群山、潤良田。

春灌時節,巡水渠、測水位,林州市紅旗渠灌區服務中心合澗管理所所長張學義忙起來:“老一輩靠著一錘一鏟一雙手,鑿渠引水,我們一定要守護好這條渠。”

張學義的爺爺張運仁,是紅旗渠第一批參建者。上世紀60年代,張運仁自帶工具,自備口糧,上山鑿渠,不幸犧牲。

張學義的父親張買江,接過鋼钎,再入太行,修渠九載。

一條渠,三代人,清水延綿。如今,430余名護渠員查隱患、保暢通、護安全,紅旗渠穩定運行,長期發揮綜合效益。

“前人修渠,后人護渠。紅旗渠通水以來,我們堅持建管並重,先后投資6.2億元,實施4輪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技改與現代化改造,目前紅旗渠從人畜飲水、農田灌溉到工業供水、生態補水,功能更加多樣。”林州市委書記孫建鐸表示。

從“人工天河”到現代水網,這條生命渠更現代。

春耕正忙,翻越太行的漳河水,汩汩入田間,小麥返青拔節。“不澆水,畝產五六百斤﹔澆一水,畝產800斤﹔澆兩水,畝產就能過千斤。”林州市桂林鎮桂林村種糧大戶郭振紅說,“紅旗渠的水按時來,豐收有底氣。”

“紅旗渠的渠系總長1525.6公裡,建有水庫48座,塘堰346座,形成‘長藤結瓜’灌溉體系。近年來,水利部門鞏固骨干渠系、完善計量設備,恢復改善灌溉面積35萬畝,年節水1200萬立方米。”紅旗渠灌區服務中心主任郭增寶介紹。

紅旗渠數字孿生平台上線,“人工天河”裝上“智慧大腦”。“數字孿生系統全部投用后,紅旗渠用水申請時長將從2天縮短至2小時。”郭增寶說。

從鑿山引水到護山護水,這條生命渠更綠色。

紅旗渠與太行山,水與山的協奏。

一渠嵌於山岩,清水淌在山腰,兩岸草木蔥蔥。“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治山、護渠、增綠,紅旗渠的生態底色更加鮮明。”林州市水利局局長王建富介紹。

護水,水更清。縣鄉村三級河長日常巡河,清理垃圾,封堵排污口,紅旗渠被河南省評為美麗河湖特別案例。

治山,山更美。保持水土,植樹造林,形成“鬆柏林蓋山頂,用材林纏山腰,經濟林鋪山底”的立體格局。

林州市著力構建現代化水網,不斷優化水資源配置。截至目前,紅旗渠已累計引水超130億立方米,灌溉農田4700余萬畝次,促進糧食增產80億斤。

興水惠民:鄉村特色產業、文旅產業發展有了新動能

紅旗渠畔的林州市河順鎮,萬盛家庭農場負責人崔保豐和村民在田間忙碌。“一朵花長成一個大產業,巴掌大的金絲皇菊按朵賣。”崔保豐說。靠著紅旗渠的穩定水源,崔保豐大膽闖,種植新品種,發展菊花茶等精深加工,一二三產融合,菊花產業鏈條不斷拉長。

田間新綠、車間轟鳴、城市煙火氣,紅旗渠水潤物無聲,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

一渠清水,為鄉村引來“振興水”。

“好水好土,種出富硒小米。我們研發了小米鍋巴、小米醋等產品,深受市場歡迎。去年加工小米170萬斤,帶動1萬多名農民訂單種植。”中粟優選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軍平介紹。

山水優勢寓於產業發展。採桑鎮打造農旅產品展銷中心,建設研學游實踐基地。河順鎮成立了41個農業專業合作社,打造3000畝小米種植區、2000畝油用牡丹種植區。今年,林州市將培育壯大小米、菊花、紅薯等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叫響林州特色品牌。

一渠清水,為文旅融合引來“發展水”。

紅旗渠帶火了“鄉村游”。石板岩鎮桃花雅居民宿負責人宋海鷗感慨:“紅旗渠自帶流量,我們打造精品民宿,旺季時一房難求。”

林州市打造“紅旗渠人家”民宿品牌,鄉親們吃上“旅游飯”。目前,“紅旗渠人家”民宿達到65家,形成了大峽谷、紅旗渠、萬泉湖和西部休閑帶4個民宿集聚區。

擦亮紅旗渠品牌,文旅業態更豐富。光影交錯,算法還原,紅旗渠紀念館中的3D光影秀,讓游客仿佛置身當年鑿山的歷史空間。圍繞紅旗渠、太行大峽谷、殷墟等,當地設計精品路線,開發研學游、紅色游、山水游等旅游產品﹔打造紅旗渠文創品牌,推出350余款文創產品。2024年,林州市接待游客1965.23萬人次,綜合收入117.5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06%和12.94%。

“我們將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民俗風情等文旅資源,做強做優寫生、研學、紅色旅游等業態,每年推出文創單品100個以上,推動產業聚集成群。”林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田元飛說。

精神之渠: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

紅旗渠水潤良田,紅旗渠精神沁心田。60年來,在紅旗渠精神的激勵下,林州人民不懼困難、奮斗不息,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

自力更生,不等不靠。

回望歷史。修渠缺物資,怎麼辦?白手起家,建水泥廠、石灰廠、修配廠、鐵匠爐,沒有資金自己籌,沒有糧食自己集,沒有工具自己帶,沒有建材自己造。

再啟新程,自力更生,步履堅實。缺技術、缺資金,產業如何轉型升級?在河南光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排排管紗高速旋轉,紡出可供電路板和芯片“穿”的電子布。“紅旗渠精神給予我們信心,一次次攻關,公司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公司負責人表示。

林州主動作為,發展新興產業,大力引進5G智能終端、通信模組、5G高頻元器件等企業,今年將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0家以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超150家。

艱苦創業,迎難而上。

山崖之上,“青年洞”三個字格外醒目,這裡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彼時,鑿渠遇上絕壁,300多名青年挺身而出,17個月奮戰,打通了這條616米的隧洞。

紅旗渠精神感染一代代青年。林州市863科技園又稱“青年創業之家”,一批批青年大顯身手,注冊入駐企業5100余家。

團結協作,凝聚合力。

紅旗渠是一條“團結渠”。當年,為解決資金困難,當地組織工程隊到各地承攬工程﹔運輸材料不方便,當地就組織先遣隊架橋填溝、修簡易公路……

如今,從組織190個文明單位與190個村結對幫扶,到選派干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團結協作,激蕩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奮進之力。

無私奉獻,不計得失。

一條渠的背后,是10年的苦干實干,是腳步丈量1500多公裡渠線的風雨無阻,還有上游地區六十載如一日的跨省調水支持。

紅旗渠精神溫暖一座城。“愛心媽媽”團隊與困難兒童結對幫扶,“紅旗渠少年講解團”的小導游們為游客講述紅旗渠故事……汩汩暖流匯入萬千人家。

弘揚紅旗渠精神,傳承奮斗基因。水利部門編撰《水利中國的精神豐碑——紅旗渠水文化》等讀本,推動形成傳播力強、教育意義深遠的水文化成果,紅旗渠入選“共和國印記”見証物名單。

安陽市委書記袁家健表示,將一如既往扛牢歷史責任護好渠,全力打造紅旗渠精神高地,讓紅旗渠水更清、景更美,讓紅旗渠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更加熠熠生輝。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5日 04 版)

(責編:王珂園、黃子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