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河北邢台市委黨校行政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劉素娟
2025年04月04日08:52 來源:光明日報
我是一個出生在太行山腳下的孩子,從記事起就聽老輩人講述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的故事。大學畢業后,我成為一名基層黨校的教師,也由此開啟了我和抗大的緣分。
“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剛剛工作,當我面臨課題選題的迷茫時,正是這首抗大校歌吸引我走進太行深山。鮮血浸染的大寨山、山石壘砌的抗大課堂、歷經滄桑的紅色老屋……身處漿水鎮前南峪村,我的思緒總是不自覺地飄回那段蕩氣回腸的烽火歲月。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抗戰最艱苦的歲月中,抗大總校按照黨中央的指示,挺進華北敵后辦學。1940年11月,抗大總校轉移至邢台漿水一帶,在此開展了兩年零三個月的敵后正規化辦學,並指導全國各分校改進工作,將抗大旗幟插遍祖國大地,創造了世界軍事教育史上的奇跡。
由於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理念,抗大學員能夠直接奔赴戰場,給敵人構成了巨大震懾。1942年5月,駐華日軍大批精銳兵力“鐵壁合圍”太行抗日根據地,妄圖“四路合擊”一舉殲滅抗大。對於敵人的拉網式掃蕩,抗大師生巧妙利用“利害變換線”,採取敵進我進、方向相反、擦幫而過的戰法,及時跳出敵人包圍圈。歷經兩個月的轉戰,抗大師生邊戰斗邊學習,最終成功粉碎了敵人的圍剿。
經歷風雲激蕩的烽火歲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是永不磨滅的豐碑。
抗大革命歷史和紅色基因傳承,為思政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鮮活素材。圍繞抗大選題,我開發了《抗大精神及其時代價值》《讓革命熔爐的火焰代代相傳》兩項思政課課題。備課期間,我通過多種形式搜集整理大量權威史料,挖掘典型故事,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抗大思政課教育質量。
除了課堂講授,我還聯合抗大陳列館,對陳列館及周邊的抗大舊址村等紅色資源進行整合,將思政課堂開到“小長征”路上、野外課堂、“抗大房東”小院裡,更直觀地再現革命歷史場景,使學員們在現場體驗中提升思想水平,同時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每年清明節,我都會參加抗大陳列館組織的清明祭英烈活動,和老鄉、中小學生、社會各界人士一起瞻仰抗大紀念碑、祭掃烈士墓、聆聽革命故事、探尋紅色足跡。
紅色資源不僅是革命年代的見証,更是新時代新征程上的寶貴精神財富。作為一名黨校教師,努力講好這段歷史,培養和造就堪當時代重任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
(本報記者耿建擴、陳元秋 本報通訊員閆麗靜採訪整理)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