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斬斷“長蛇”的“斷腰”之戰

——淮海戰役之攻克宿縣

2025年04月03日08:20    來源:中國軍網

1948年11月,為切斷津浦鐵路,分割徐州和蚌埠的國民黨軍隊,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及第9縱隊一部發起對宿縣(今安徽省宿州市)的進攻,全殲國民黨守軍1.2萬余人,為后續圍殲黃百韜兵團創造有利條件。

立足全局,緊盯樞紐。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發起后,華東野戰軍根據敵情變化,致電中央軍委,提出從西、南兩個方向對徐州發起攻擊,並以一部兵力攻佔宿縣和徐州的中間地區。中央軍委得知徐州劉峙集團可能實施總撤退的消息后,立刻作出就地殲滅其於徐州地區的決策,並於11月10日電示陳毅、鄧小平,指出應盡快控制徐蚌段,斷敵退路。此時,國民黨軍的部署猶如自北向南的一條蛇,“蛇頭”是駐守在徐州的劉峙、杜聿明集團,“蛇身”是徐州到蚌埠之間的徐蚌鐵路線,“蛇尾”是駐守在蚌埠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宿縣北距徐州75公裡,南距蚌埠90公裡,是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的樞紐,也是徐州通向南京上海的門戶和重要補給基地,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選擇作戰目標,是改變敵我態勢、轉換戰局的關鍵,必須從戰略和戰役全局出發進行選擇,力求打敵要害,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劉伯承指出,打淮海戰役,要“夾其額、揪其尾、斷其腰”。攻克宿縣,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對於十分依賴鐵路線的國民黨機械化部隊而言,就是“斷其腰”。攻克宿縣,我軍便可立於主動地位,北可牽制徐州,南可阻敵北援,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迫敵在徐州地區與我會戰,完成中央軍委提出的把敵人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的任務。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共同制訂作戰計劃,將目標放在宿縣,並決心以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和第9縱隊一部於11月11日快速發起對宿縣進攻。

克服困難,肅清外圍。對於擔任主攻的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和第9縱隊,攻城面臨許多困難:一是宿縣城防堅固,城關筑有大量防御工事,且交通便利,城外敵人可增援,城內敵人易逃脫﹔二是力量不佔優,國民黨守軍為第25軍148師3個團、裝甲第7營及地方保安團共1.2萬余人,負責攻城的我軍部隊僅1.3萬余人,與國民黨守軍人數不相上下﹔三是裝備差距大,國民黨守軍裝備精良,囤積了大量物資裝備,甚至依托城牆配備裝甲車,形成環城火力支援,相比之下,中原野戰軍各部隊在轉戰大別山時扔掉重武器,之后一直未獲得裝備補充。此外,為確保宿縣萬無一失,蔣介石派津浦路司令部副司令張績武親自坐鎮,嚴加防守。

面對困難,第3縱隊和第9縱隊一部絲毫沒有退縮,在受領任務后,緊前研判宿縣城防特點。為阻擊可能來援之敵,力求全殲守敵於城內,部隊展開具體部署,按照“肅清外圍、佔領四關、包圍城廂、瓮中捉鱉”的戰法,以第3縱隊7旅負責主攻宿縣東門,第3縱隊9旅從西門、南門攻城,第3縱隊8旅負責破壞宿縣至符離集之間的鐵路、橋梁,徹底掃清外圍,而后從北門攻城。進攻發起后,我軍與敵在宿縣外圍、城關展開激烈爭奪戰。12日,從徐州方向開來一列滿載敵援軍的火車,宿縣城內守軍派出裝甲列車前來接應。第8旅23團當機立斷炸毀鐵路,兵分兩路,迎擊南北兩面敵人,援敵火車被擊退回符離集,第23團乘勝追擊,從東、南、西三面圍攻符離集,敵倉皇潰逃。13日,第8旅22團3營向敵主要外圍陣地發起進攻,戰士們在輕重機槍火力掩護下,用手榴彈開路,猛打猛沖,很快就佔領東關防御主要支撐點。城內敵人趁我立足未穩,連續反扑,第3營頑強抗擊,牢牢守住陣地。14日,各部隊按照預定部署分別從東西南北4個方向發起猛烈攻擊。15日凌晨,我軍順利掃清外圍敵人、佔領城關,合圍主城。

合圍主城,瓮中捉鱉。完成對宿縣主城的包圍后,第7旅和第9旅為第一梯隊,分別從東門、西門突破,並在城中十字路口會師。第8旅2個團、第9縱隊1個團為第二梯隊,在第一梯隊突破城門后投入縱深戰斗。宿縣主城城防依舊堅固,城牆為磚石結構,高達10余米。敵火力點分上中下3層,城牆前有地堡,城牆根有暗堡,城牆腰、頂部都有射孔,外部橋頭有暗橋頭堡,明暗火力相結合。守軍憑借高厚城牆、寬深護城河和既設工事,負隅頑抗。

11月15日17時,我軍發起總攻。由於前期作戰橋梁已被守軍破壞,攻城部隊首先面臨的難題是架橋。攻城前的炮擊由於我重武器不多,隻持續了半小時,並未對城牆造成太大破壞。此時進攻命令已經下達,我軍指戰員置生死於度外,冒著敵密集火力架橋。在西門,第9旅25團3營7連為完成架橋任務,不怕犧牲,前赴后繼,連續5次失利,終於在第6次成功架起橋梁,為突擊隊鋪平了道路。

架橋成功后,旅工兵排連續三次在敵暗堡下投放炸藥包,將城牆炸開一個缺口,8連在爆破硝煙掩護下飛速過橋。當接近護城河橋頭時,遭到敵人瘋狂的火力阻擋,子彈如雨點般密集打在橋上,炮彈一個接一個在地面爆炸。8連的戰士們毫不畏懼,一往無前,排長倒下了,班長帶著沖,班長倒下了,戰斗組長帶著沖。最終,連長高玉岐帶著的13名戰士扑上城牆的缺口,一鼓作氣登上城牆,9連也迅速跟上,協同8連擊退敵反扑。攻城部隊突入城內后,實施多路攻擊,分割包圍。經一夜激戰,我軍殲敵大部,並將國民黨軍殘部壓縮在城中心天主教堂。敵憑借教堂堅固工事,居高臨下,牆外活動的敵裝甲車封鎖我前進道路。第8旅多次進攻未果,戰斗陷入僵持狀態。為打開局面,爆破組在機槍掩護下,巧妙利用裝甲車射擊死角,攜帶炸藥隱蔽在馬路一側排水溝,當裝甲車接近時迅速把炸藥包扔到裝甲車上。但裝甲車前蓋形如魚背,車又在運動中,圓形炸藥包還沒爆炸就滾下車。為快速解決戰斗,爆破組任建福沖到裝甲車前,迅速將炸藥包硬塞到裝甲車履帶前后輪中間,將裝甲車炸癱,從而順利攻佔敵最后據點。張績武見大勢已去,倉皇出逃,后被我軍俘虜。至此,宿縣宣告解放,國民黨宣稱“固若金湯”的宿縣,最終被我軍攻克。

攻佔宿縣,我軍控制了徐州到蚌埠間100余公裡鐵路,切斷了津浦線,將徐州和蚌埠地區國民黨軍割裂成南北兩塊,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有力地保障了華東野戰軍圍殲黃百韜兵團的作戰,為淮海戰役決戰勝利贏取關鍵一仗。(呂 洋 戚蘇源)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