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友平
2025年04月02日09:12 來源:學習時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實踐証明,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能夠充分激發社會生產的活力和積極性。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的巨大成就,就是不斷調整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的結果。面向未來,必須堅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充分發揮生產關系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
近年來,新質生產力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活躍因素。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概括總結了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快速發展,不斷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這決定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要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應准確把握生產關系調整的新要求新特征,從生產關系的四個關鍵環節入手來統籌謀劃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從生產環節上看,構建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關鍵是建立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首先,從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來看,生產要素如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具有更高程度的共享性,新質生產力進一步強化了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公共產品屬性,特別是數字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決定了許多生產資料要以社會公共使用的方式才能發揮效能。因此,發展程度更高的公有制是方向,建立公共產品的國家或社會所有制,及公共服務平台刻不容緩。其次,從所有制結構上看,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適應,要求形成新的所有制形式,科技工作者既是勞動者同時又是新型生產要素的擁有者,實行科技工作者與生產資料特殊的結合方式和方法,激發各類生產要素的活力,更好體現人才、技術、創新、知識等要素的市場價值,充分調動各類人力資源要素參與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最后,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的體制機制,特別是要建立一套以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評價體系,推動建立促進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和市場應用體制機制。
從交換環節上看,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快高標准市場體系建設,著力解除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羈絆,打通卡點堵點。首先,加快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完善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特別要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充分調動各類所有制企業積極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勢互補,形成協同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其次,完善統一市場機制。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一方面針對阻礙市場流通的機制障礙開展專項治理,確保市場流通順暢無阻,另一方面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生產要素高效配置,特別是要形成競爭的市場價格,讓平均利潤率規律發揮作用。最后,完善對外開放機制。在全球視野下整合優質創新資源,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一方面推進制度規則的國際化接軌,建立與國際高標准投資和貿易規則相適應的管理方式,同時進一步擴大外資准入范圍,對境內注冊的各類企業平等對待、一視同仁,另一方面積極尋求與多國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倡導成立跨國技術創新網絡和產業發展聯盟,提升我國在新質生產力領域的科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從分配環節上看,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充分激發各類生產要素活力。第一,建立起能夠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力資本、管理、數據導向的收入分配方式,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並按貢獻分配的機制。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以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所具有的開放性、共享性,促使生產資料的社會公共性、共享性進一步提升,要求構建知識、技術、數據等創新要素參與普惠性收益分配的機制,以提高公眾的獲得感。第二,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由於我國創新多採用“舉國體制”,新型勞動者大多由國家培養,對剩余勞動的佔有可以採取“社會共享”方式,鼓勵創造社會價值。第三,完善相關薪酬機制。科學運用員工持股、股權激勵等中長期激勵措施,充分激發人才的創造活力與創新潛能。此外,還要健全公益慈善組織體系,進一步調動社會各方面發展公益慈善事業的積極性,支持更多人財物投入社會公益領域。
從消費環節上看,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促進消費規模擴大和結構升級,培育新型消費業態。新型消費是指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引領的消費。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推動產業創新發展。首先,完善數字消費機制。支持企業研發推出更多數字化產品和服務,不僅包括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數字化產品,而且包括雲服務、數據分析等數字化服務。豐富數字消費新場景,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多元、高效的數字消費體驗。其次,完善綠色消費機制。運用財政補貼等政策工具,激勵企業加大綠色環保技術研發力度,推廣綠色產品和綠色技術,同時通過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換代、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及安全改造、消費品以舊換新等,為綠色消費增長營造良好政策環境。最后,完善消費升級機制。堅持供給和需求雙向發力,以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一方面推進質量強國、品牌強國建設,增加優質供給,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文化娛樂、旅游觀光及國貨“潮品”等新型消費增長點﹔另一方面加大對教育、醫療、養老、嬰幼兒照護等投入,有效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激發消費潛力。
綜上所述,形成同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有利於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提供新動能﹔有利於讓科技人員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在科技研發與產業發展之間建立協同機制,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形成面向市場需求的創新生態體系,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轉化,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和新產業的持續涌現﹔有利於建立更高效的新型生產要素配置體制機制和新型生產組織方式,推動數智化生產、工業互聯網生產、綠色生產等新模式的發展,從而實現人類生產方式的變革。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教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