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牛羊“走親戚”、草場“放年假”,甘肅、青海協力保障農牧民生產互助——

異地借牧,發展保護兩相宜(深閱讀)

本報記者  趙帥杰

2025年04月01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去年10月,載著借牧羊群的車行駛在路上。
  王旭東攝(人民視覺)

  牧民將羊群裝上卡車。
  李 凱攝(人民視覺)

  3月27日,馬貴海在秸稈地看護羊群。
  本報記者 趙帥杰攝

  拖拉機隆隆作響。祁連山下,甘肅省張掖市高台縣,田間地頭已是春耕景象。但3月27日走進合黎鎮五三村,還能見到去年到來、逗留至今的“客人”——寬胸闊背、狀若山脊,羊角細如彎月,被毛卷曲粗粝,一看就不是“本地戶口”。

  羊群的主人名叫馬貴海,一名90后“羊倌”,來自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眼下,隨著張掖的春耕陸續展開,他也即將結束“異地借牧”,准備回家。

  借牧有啥好處?

  牧民減開支  農戶多掙錢

  牛羊吃得好  農田添肥力

  兩年前起,馬貴海經人介紹,帶著自家600多隻羊,到300多公裡外的張掖市跨省借牧。

  張掖,全國重要的玉米制種基地,玉米播種面積超180萬畝,有豐富的秸稈資源。

  “秸稈不僅數量多,營養成分也高。”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主任安玉峰介紹,由於冬季牧草養分回流至根部,單位產草量偏低,每畝平均產草不足100公斤,而每畝地的玉米秸稈能達到1.5噸。

  “從門源縣到高台縣,海拔降低了1000多米,氣溫升高了八九攝氏度。羊群過冬,不用再搭暖棚。”馬貴海說,借牧還有更深的考量,羊群採食秸稈,“吃得飽、上膘快,抗寒能力增強,母羊奶水也更足,羔羊成活率從80%提高到90%以上。”

  借牧成本怎麼樣?“冬季牧場草料不夠吃,以往為順利保膘接羔,得購買精飼料,每年花費約18萬元。”馬貴海說,這兩年,借牧規模都在900畝左右,地租11萬多元,加上羊群往來運費,總花費不超過13萬元。

  當地農戶如何看待借牧呢?

  連續兩年,種植大戶張志軍都把地租給了馬貴海,鼓起的腰包也是實實在在。以前,秸稈需要打捆處理、作為飼料賣,除去機械成本,每畝約有百元利潤。“可不一定都賣得出去,要騰地方儲存,還要擔心賣不出去,砸在手裡。”張志軍說。

  “秸稈地直接出租,每畝租金130元,收入更高,費心更少。”還有一筆賬,張志軍去年剛測算出來,“羊群留在地裡的糞便,增加了土壤有機質,畝均減少化肥用量5公斤,畝產玉米卻提高了100斤,裡外裡算下來,又能增收200多元。”

  近些年,到張掖借牧的青海牧民越來越多。數據顯示,2024年,祁連山沿山放牧戶到張掖市農區借牧的超過1000戶,其中青海省298戶﹔借牧牲畜總量37.3萬頭隻,其中青海省12.29萬頭隻。

  生活如何保障?

  健康有指導  住宿有農房

  合同有制式  事事有協調

  “站長,羊難產,快來幫忙!”2月底的一天下午,馬貴海發現有隻懷孕的母羊反復兜圈。經驗告訴他,羊即將臨產。可3個多小時過去,依然不見結果,羊趴在地上一動不動。馬貴海趕忙打電話給合黎鎮畜牧獸醫工作站。10多分鐘后,工作人員及時趕到,順利接生。

  “每年借牧期間,牧民都有兩個多月時間集中接羔。新生命的誕生,意味著新一年的希望。”高台縣畜牧技術推廣站站長周國喬說,為此,縣裡組織技術人員駐點為借牧群眾服務,開展接羔育幼、疫病防控、消毒滅源指導。

  兩年前,初來乍到的馬貴海還擔心,作為外鄉牧民,與當地農戶“不好相處”。一到高台縣,當地干部就發放了統一制式的借牧合同,明確租賃規模、期限、地租支付方式和責任義務等,避免口頭約定產生糾紛。“老張還當即騰出了一處農房,讓我當自己家一樣住。”馬貴海打消了“寄人籬下”的擔憂。

  從秋到春,牧民150多個日夜的異地生活,“勺子難免碰鍋沿”。對此,張掖市制定了專門的農區借牧工作方案,規范租地秩序、動物防疫以及借牧人員服務管理。同時,安排水務、電力、住建、農業農村等部門,協調解決牧民水、電、暖和住房困難,排查化解矛盾糾紛。肅南縣還對跨區域借牧的養殖戶給予1000元補助,發放包含噴霧器、藥品、口罩、乳膠手套在內的“健康大禮包”。

  借牧區接待周到,老家也溫暖備至。在馬貴海的家鄉門源縣,每年春秋兩季防疫關鍵期,工作人員都會跟進,提供疫苗,走訪慰問。門源縣畜牧獸醫站站長劉文先介紹,借牧牧民每出欄一隻羊,縣裡還給予20元補貼。

  異地借牧,見証甘肅、青海的互助與協作。

  其實異地借牧並非新鮮事。早在10多年前,肅南縣的牧民就開始探索到周邊農區借牧了,約10年前,陸續有青海牧民到甘肅農區借牧。

  “這是群眾自發形成的實踐,取得了多贏的效果。現在跨省借牧規模逐年擴大,一些薄弱環節和問題也浮現出來,單靠市縣難以解決。建立省級主管部門牽頭、省際聯動的合作交流機制尤為必要。”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畜牧業管理處處長楊東貴說。

  面對“成長中的煩惱”,去年以來,兩省構建了“三級聯動”的管理服務體系:省級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市州簽訂健康發展合作協議,縣區運行共同管理制度。今年3月初,甘肅、青海在張掖召開“異地借牧”工作聯席會議,圍繞落實區域聯動、信息共享、地租調控、疫病防控、服務保障和矛盾糾紛處理6項機制,進一步細化了任務。今后,兩省還將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協商解決借牧中的問題。

  借牧有何發展?

  牛羊乘車行  檢疫提前報

  茬地選擇多  合作更穩定

  “老賈,車還是3輛,車廂可要加長!”馬貴海計劃在4月10日踏上返鄉路,近幾天的電話裡,他跟卡車司機賈正興千叮嚀、萬囑咐,“6.8米的車廂,一定改換成9.8米。”

  為啥?“這次借牧,母羊膘肥體壯,沒有損失,羔羊成活率提高了10%,600多隻羊來,現在有1000隻羊要走。”馬貴海笑呵呵地說,前陣子剛賣了200隻羊羔,剩下的回去育肥一段時間,不久也將出欄。

  收到賣羊賬款,馬貴海第一時間聯系張志軍,補齊了5萬元的地租尾款,並約定今年8月再來:“不出意外,還是老東家。”

  像馬貴海和張志軍一樣,目前,多數牧民與種植大戶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隨著雙方日漸熟絡,合作方式、付款方式都更加靈活多樣——由於今年張志軍平田整地時間晚,馬貴海就遲走了些日子。

  這些年來,異地借牧這一群眾首創的實踐,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保障——

  隨著交通條件改善,柏油路修到村口,牧民再不用耗時多天、徒步將牛羊趕往借牧點,牛羊“乘坐”運輸車輛,300多公裡的距離,當天便能抵達,車輛還裝上了自動升降設施,牲畜裝車能“坐電梯”﹔借牧場所,也由玉米秸稈地,擴展到青稞、小麥、苜蓿等各類茬地,為農牧民提供多樣選擇……

  “異地借牧實現草、畜空間分離,既保証天然草場合理的載畜量,又穩定畜牧業健康發展,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楊東貴表示,這有利於鞏固提升祁連山草原生態保護成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現在,肅南縣107萬畝天然草原每年“放年假”近5個月,草原生態明顯改善。“全縣天然草原畝產草量較2010年提高了20.6%,牧草平均高度達到19厘米,平均總蓋度達到78.2%。”安玉峰說。

  打開手機,馬貴海上網提前申報檢疫証明:“上下高速、過防疫站,都要用到它。”正操作著,妻子打來視頻電話,畫面裡,牧草已吐露青綠,等待著他回家。

  

  什麼是異地借牧?

  異地借牧,指牧民秋冬時節將牛羊從山區草場遷至川地農區,租田放牧,利用農作物採收后留下的秸稈接羔育肥。時間一般從當年10月至次年3月。

  在甘肅,異地借牧最早出現在10多年前的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為落實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政策,當地牧民自發到周邊農區借牧,解決秋冬草料短缺問題。這緩解了牧民草場壓力,保障冬季牛羊育肥和生產﹔農戶通過租借秸稈地等增加了收入。

  隨著跨省借牧規模逐年擴大,去年以來,甘肅、青海兩省構建起省市縣“三級聯動”的管理服務體系,跨區域協調,為農牧民提供更好保障。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1日 04 版)

(責編:王瀟瀟、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