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1日08:51 來源:重慶日報
皖南事變后,中共中央南方局提出,國統區的黨員要實行“三勤”“三化”,使黨的工作在群眾中扎下根。
但是,如何在極度困難的環境中引導群眾走向進步呢?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組負責人劉光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劉光,1917年出生於湖南益陽,1930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5月,重病初愈的劉光沒有遵從“安心靜養”的醫囑,而是跟隨周恩來來到重慶,為了革命事業投身大后方的青年工作。
在白色恐怖陰雲的籠罩下,有不少青年對國家民族的前途持悲觀和冷漠態度。為了動員青年們走向進步、投身革命,劉光廣交朋友,提出在進步青年和學生中建立“據點”的辦法以加強聯系。他常常組織或者主動參加青年們的學習會、讀書會,在真誠的交流中拉近和大家的距離。
一次,劉光和一群青年朋友約好到林森路會談學習。由於特務嚴密監視著南方局工作人員的一舉一動,甚至還會冒充進步青年登門拜訪,因此他們將時間定在晚上十點。
然而天公不作美,那天晚上竟下起了大雨。巴山夜雨傾盆,山城道路崎嶇,從劉光的辦公地曾家岩到林森路距離較遠,小道又沒有路燈,步行極為不便,青年朋友們猜想會談可能要取消了。然而劉光卻如約出現在了指定地點,一進門他就坐下和青年們交談起來,甚至沒來得及擦干頭發上的雨水。
劉光冒著大雨也絕不爽約,是因為他始終把青年工作放在第一位,不放棄任何一個與青年們交朋友的機會。當時,國統區的青年中,有人意志消沉,認為家國前途和個人無關﹔有人冒進急躁,想要直接公開發動青年集會表達意見。為了將青年朋友們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劉光必須贏得他們的信任。
這次雨夜會談既是學習會,更是一次讓青年了解中國共產黨的交流會。在這次會談中,有進步青年向劉光表達了想去延安的想法,也有青年為就業、生活等切身利益向南方局請求幫助。
雖然屋外大雨傾盆,但劉光沒有急於結束會談,而是耐心地解答青年們的疑問,認真記錄青年們提出的請求與問題。劉光的真誠與耐心,加深了青年朋友對他的信任,也讓青年們更願意和中國共產黨走在一起。
劉光曾說,青年應該像一團火,走到哪裡,哪裡就有了生氣,有了光。1946年,積勞成疾的劉光因病去世。《新華日報》連續七天刊登訃告致哀。胡喬木評價劉光“在幾乎不可能的條件下同廣大青年群眾建立了聯系”,民主人士許民初稱贊劉光為“青年朋友的真正友人”。
(重慶紅岩革命歷史文化中心楊世玲供稿 記者何春陽整理)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