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笑怡
2025年03月10日08:41 來源:中國軍網
戰爭年代,無數心懷家國大義的母親送兒女走上革命之路。她們中有的是鼓勵子女參軍報國的推動者,有的成為子女投身革命事業后的堅實后盾,有的自己也在戰火淬煉中成長為一名革命戰士。眾多經典紅色電影塑造了令人難忘的英雄母親形象,為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增添了堅韌與柔情的底色。
一
電影《翠崗紅旗》講述了一名紅軍家屬從土地革命到解放戰爭的經歷,使一位堅強的母親形象躍然於銀幕之上。1933年,在江西蘇區,農民江猛子報名參加紅軍,新婚妻子向五兒堅定支持他投身革命。后來,江猛子隨部隊北上,敵人卷土重來,向五兒被迫逃亡他鄉。在異鄉,向五兒生下兒子小鴻,后她被抓到地主家當奶媽,10多年間忍辱負重將兒子養大。1949年,解放軍南下,敵人逃上翠崗山負隅頑抗,向五兒母子等多人也被脅迫上山。考慮到群眾生命安全,解放軍沒有貿然進攻,而是在山下阻擊,指揮戰斗的師長正是江猛子。危急時刻,向五兒將身世告知兒子小鴻,讓他趁機脫身去找解放軍。小鴻下山,為解放軍提供了進攻翠崗山的路徑。敵軍被一舉殲滅,向五兒一家驚喜團聚,小鴻如願參軍。有別於同時期大多電影作品以革命軍人為創作主體,《翠崗紅旗》將視角轉向英雄背后的女性。向五兒既是江猛子的妻子,又是小鴻的母親,在艱難歲月中承擔起家庭責任,成為英雄父子走上革命道路的有力推動者。片中,創作者表現了向五兒在地主家地位的卑微和所經歷的欺凌,展現出一位母親在磨難中艱辛撫育孩子的隱忍和堅強。
將子女引上革命道路的,還有電影《苦菜花》中的馮大娘。馮大娘是膠東地區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在激烈的革命斗爭中,她認識到要想對付敵人隻有拿起槍。於是,她將孩子們送上戰場。當長子犧牲在日寇的槍口下,她毅然支持長女接續參加革命工作,又將次子送進革命隊伍。馮大娘不幸被俘后,日寇用其幼女脅迫她說出我軍兵工廠的廠址。她堅貞不屈,展現出了大義凜然的風范。該片以馮大娘為主角,著重塑造她在民族責任和個人情感間勇於取舍的無私果敢,濃墨重彩描摹了她的成長心路。她深知革命道路凶險坎坷,但仍堅定不移支持子女投入其中。電影原著小說作者馮德英說:“《苦菜花》中的母親不是我個人的母親,是許多革命母親的藝術化形象。但沒有我母親的影響,也不會有《苦菜花》中的母親。”愛憎分明、英勇不屈的馮大娘,成為老區無數英雄母親的真實寫照。
在這類影片中,英雄母親大多有著未成年的子女。她們不僅撫育子女成長,還在其精神信仰建立的過程中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因此,此類影片敘事時間線較長,往往貫穿了子女的成長歷程,影片塑造了作為精神引領者的英雄母親形象,充分表達出對她們心懷家國大愛的真誠謳歌。
二
電影《野火春風斗古城》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地下工作者在敵后開展斗爭的故事。影片不僅塑造了冷靜睿智的英雄楊曉冬,也濃墨重彩地表現了英雄母親正直慈愛的形象。在楊曉冬開展地下工作期間,他母親也加入情報傳送工作,以家為聯絡點,送出大量重要情報。她是一個慈愛的母親,時常記挂兒子的婚事。當楊曉冬的戰友稱呼他為領導時,她說:“你們拿他當領導,他在我面前還是個孩子呢。”因叛徒出賣被捕后,面對嚴刑逼供,她拒絕向敵人提供線索。當日寇用她的性命威脅楊曉冬招供時,為了不讓兒子受到脅迫,她毅然決然選擇自盡。片中,楊曉冬的母親深明大義、英勇果敢,充滿母性的光輝。她是堅定支持子女的偉大母親,也是無私支持革命事業的廣大人民的典型代表。
電影《回民支隊》刻畫了一位無私支持革命工作、為回民支隊隊長馬本齋守好后方的母親形象。她詼諧幽默,常與嚴肅的兒子開玩笑。當馬本齋遇到工作困難時,她一面安撫兒子的情緒,一面幫助兒子想辦法。她性情剛烈,誓死不肯幫日寇勸降兒子。影片以較多鏡頭展現了她拒絕日寇威逼利誘、絕食捐軀的悲壯言行,讓觀眾感悟到馬本齋鐵骨錚錚性格的養成與母親的言傳身教息息相關。
在眾多紅色經典影片中,此類英雄母親的形象最為常見。如《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的母親勇敢掩護兒子和戰友們的戰斗行動﹔《洪湖赤衛隊》中韓英的母親不畏敵人恐嚇,鼓勵女兒要堅守革命信念﹔《烈火中永生》中許雲峰的母親為支持兒子工作,把家當成聯絡點,還幫助江姐照顧孩子。她們多以成年英雄的母親形象出現。面對家國和生死的艱難抉擇,她們心懷大義,選擇犧牲自己,堅定子女的革命意志。在激烈的戲劇沖突中,母親以自己的奉獻犧牲促使主人公完成了個人情感向革命信仰的升華,得以成長為愈加堅定的革命戰士。
三
電影《母親》講述了一位普通的勞動婦女在顛沛流離、飽受欺壓中成長為堅定的共產黨員、優秀的革命工作者,並引導子女走上革命道路的感人故事。1922年,一個貧窮的五口之家逃荒到鐵路沿線上的一個城市。長子與父親到外國資本家開辦的工廠做工,母親幫人洗衣縫補,一家人勉強維持生計。長子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領導工人開展革命運動。父親因勞累過度暈倒而不幸被燒死,母親由此認識到革命的意義,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並入黨。后因叛徒出賣,長子被捕,母親與黨組織失去聯絡。1936年,長子出獄,母親前往北平找他,卻因長子臨時有任務未能團聚。母親與黨組織重新取得聯系,參與了武裝暴動,並將次子也送往了革命前線。形勢岌岌可危,母親因暴露被捕,幼女也被特務帶走。母親在獄中積極開展工作,直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母親出獄。她立即接受新的任務,並尋得幼女,母女二人在戰斗的緊要關頭,冒險送出重要情報。城市解放,一家人團圓。影片時間跨度近30年,從一個以母親為中心的家庭切入,用現實主義手法將戰爭年代的一幅家國素描徐徐展開。片中的母親既是母親,也是英雄,她通過自身努力,成長為擁有崇高愛國主義精神的戰士。影片將英雄的剛毅和母性的慈愛融合在一個角色身上,塑造了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
這類母親形象是作為影片主體完成敘事。在角色表達上,母親的身份作出了一定讓位,英雄的身份佔據了更大比重。如電影《黨的女兒》中的玉梅,電影更多地強調她作為一名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英雄壯舉,而小妞母親的身份則在其次。這其實是一種女性英雄敘事,既表現女性作為母親的溫柔,又刻畫女性作為英雄的勇毅,通過角色的剛柔相濟,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四
在銀幕上眾多英雄母親中,還有一類特別的人物形象,她們在戰爭中臨時替代了母親的角色,撫養哺育了英雄,也因自身的壯舉受到人們的尊崇。
電影《烈火中永生》中有一位被眾多地下工作者尊稱為“媽媽”的“雙槍老太婆”。她是華蓥山游擊隊負責人,丈夫是華蓥山區黨委書記華子良。丈夫被捕后,她獨自撫養兒子長大,並堅持帶領游擊隊進行斗爭。她如母親般關愛教育游擊隊隊員,為我黨的敵后工作者進行身份掩護和情報傳遞。紀錄電影《戰爭中的母親——膠東乳娘》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在膠東乳山一帶,一群哺乳期的婦女無私哺育照顧八路軍前線作戰人員子女和烈士遺孤的故事。這些婦女被稱為“乳娘”,她們無私養育的孩子被稱為“乳兒”。這些革命后代在各自崗位上成長,長大成才后從各地回到膠東尋親,報答乳娘的哺育之恩,譜寫了一個個感人肺腑的動人故事。
在這些電影作品中,這些女性並非孩子的生母,但她們承擔了母親所需承擔的使命和責任,這使得由她們撫育的革命后代對其產生了如母親般的信任感和歸屬感。這些母親對孩子博大的愛和對革命無私的付出,震撼著觀眾的心。
在烽火歲月中,英雄母親以她們心懷家國大義的品格、英勇不屈的精神與博大無私的母愛,培養出無數英雄兒女。銀幕上那些歷久彌新的英雄母親形象,正是一代代兒女對她們崇高的致敬與深沉的懷念。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