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柬埔寨、伊拉克加大文物追索力度——
本報記者 時元皓 張矜若 黃培昭
2025年02月28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文物是一個國家文化遺產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承載著豐富的信息,對於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意義重大。讓流失文物歸還到原屬國,是對歷史和文明的尊重,能夠幫助該國更好地研究和了解自己的歷史文化,豐富和完善歷史敘事,增強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
近年來,秘魯、柬埔寨、伊拉克等國加大流失文物追索力度,通過成立專門機構、廣泛動員各界力量、加強國際合作和外交談判等方式,促成多批次文物踏上回家之路。
秘魯文化部文化遺產保護司司長——
打造嚴密的文物追索網絡,讓更多文物得以回歸的努力成效顯著
秘魯文化部近日舉行交接儀式,接收了德國、阿根廷、奧地利、加拿大和美國歸還的共計552件文物,其中大部分為西班牙殖民時期之前的文物,包括陶瓷、紡織品等。秘魯文化部文化遺產保護司司長費爾南多·馬裡諾在儀式上表示,自2023年起,秘魯已有5256件文物被成功歸還,歸還的頻率正在增加,“這表明秘魯多部門通力合作,打造嚴密的文物追索網絡,讓更多文物得以回歸的努力成效顯著”。
2021年,秘魯文化部聯合外交部、國家檔案館、國家海關和稅務總局等多機構成立了文化遺產保護和文物追索國家委員會,負責協調統籌相關工作。另據秘魯文化部文化遺產保護司追索處負責人伊芙琳·森圖裡昂介紹,文化部和外交部還設立了一個專門團隊負責監控文物拍賣及線上銷售網站,設置了實時警報系統,一經發現海外流失文物就立即與文物所在國相關機構聯系或與資產持有者談判,力求實現文物回歸。數據顯示,自2019年以來,秘魯文化部和外交部已合作追回了超過1萬件海外流失文物。
秘魯與多國政府機構簽署雙邊協議,共同打擊非法文物販運和售賣。2024年1月,在阿根廷海關協助下,一本出版於1782年的秘魯圖書被追回。2024年8月,意大利保護文化遺產憲兵部隊幫助追回了17件秘魯陶瓷文物,其中13件因非法販賣而被查獲,4件通過互聯網拍賣被追回。2023年12月,美國已故考古學家約翰·羅威的女兒表示願意歸還曾經帶到美國研究的秘魯文物。經秘魯外交部駐外機構的溝通協調,這批文物最終得以回歸秘魯。
2021年,秘魯文化部上線以“歸還的文化遺產:我們的文化身份資產”為主題的虛擬博物館,集中展示近年來回歸文物的三維畫面以及文物追索背后的故事,並通過游戲形式幫助觀眾了解文物追索和抵制非法販運的知識。秘魯文化部希望借此提高民眾對文物追索工作的認識,樹立起文物保護的正確觀念。
秘魯還積極採取措施防止文物外流。今年1月,秘魯文化部稱已提交一項刑法修正案,提議對涉及非法販運文物的行為加大處罰力度。秘魯文化部在卡亞俄港口、利馬豪爾赫·查韋斯國際機場以及與鄰國的多個陸路邊境點設置了專門的核查組,防止文物非法販運。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4年4月,這一機制成功阻止了1470件秘魯文物外流。
柬埔寨文化部部長——
每一件文物的回歸,都讓我們與本國歷史、民族身份和祖先變得更加緊密相連
2024年8月,柬埔寨政府在金邊和平大廈舉行隆重儀式,歡迎70件流失海外的高棉文物回家。這些文物中,包括14件由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歸還的珍貴藝術品,以及56件來自美國私人收藏家的文物。柬埔寨首相洪瑪奈表示,這些文物不僅是高棉文化的精華所在,也是柬埔寨悠久歷史和豐富藝術的象征。
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柬埔寨經歷長期的戰爭和動亂,許多文化遺址和古跡遭到破壞和搶劫。據統計,20年間,該國超過4000座寺廟遭到洗劫。許多文物被盜掘后,通過復雜的走私網絡流入國際市場。美國律師布拉德·戈登將柬埔寨這20年的文物丟失稱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藝術盜竊”。
為追索流失文物,柬埔寨政府專門組建了一個文物追索專家團隊,成員來自柬埔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法國遠東學院。該團隊負責搜尋流失文物尤其是寺廟神像的原始位置、失竊時間等重要証據,並証明流失在海外的石像和柬埔寨境內原始基座之間的關系,以此提供考古証據。根據相關協議,柬埔寨政府在與美國博物館和私人收藏者的談判以及法律訴訟中作出不懈努力,成功追索多件文物。
據報道,從1996年到2024年7月,共有1098件高棉藝術品回歸柬埔寨。例如,2022年8月,美國向柬埔寨歸還30件被掠奪的文物,以佛教和印度教雕像為主﹔2023年,美國丹佛美術館向柬埔寨歸還4件珍貴文物,3件是7世紀至12世紀的高棉雕像,1件是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的東山青銅鐘。美國史密森尼學會還與柬埔寨政府簽署備忘錄,旨在加強美國和柬埔寨在文物保護和打擊柬埔寨文物非法販運方面的合作,美方將幫助柬埔寨培訓文物保護領域人才。
2022年,柬埔寨作為東盟主席國,積極推動東盟國家對非法文物交易的協作監管,並在柬埔寨暹粒舉行東盟文化財產保護會議,吸引了包括中國、美國、尼日利亞等18個國家代表參加。柬埔寨文化部部長彭薩格娜在會議上表示:“每一件文物的回歸,都讓我們與本國歷史、民族身份和祖先變得更加緊密相連。未來,柬埔寨計劃與英國、泰國等更多國家展開談判,繼續推動文物回歸國際合作。”
伊拉克《晨報》評論——
文物的回歸不僅彌合了歷史的斷裂,還讓年輕一代重新認識自身的文化根源,增強民族認同感
伊拉克是兩河文明發源地。走進位於首都巴格達的伊拉克博物館,人們可以觀賞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亞述等兩河流域文明的大量文物。由於數次戰爭和動亂,伊拉克大量珍貴文物被盜掘並流失海外。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美方無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54年通過的《武裝沖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公約》中的相關規定,導致伊拉克博物館在戰火中慘遭洗劫,館內至少1.5萬件登記在冊的珍貴文物流失。
近年來,隨著國內局勢穩定,伊拉克政府不斷加大文物追索力度。2021年至2024年,伊拉克追回了約2.4萬件海外流失文物,包括距今約4000年的泥板文書、古巴比倫時期的石碑及阿卡德時代的精美雕刻等。在2021年伊拉克從美國追回的1.7萬件文物中,有大量楔形文字泥板,為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其中包括一塊約3500年前用楔形文字雕刻在泥板上的《吉爾伽美什》史詩殘片,這一文物被視為伊拉克文明傳承的重要象征。2023年,伊拉克從英國追回了約6000件文物,這些文物被英國“借走用於科學研究”一個世紀之久,其中許多泥板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數學、天文和醫學知識,充分展現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的智慧與創造力。不久前,伊拉克博物館舉行儀式接收了一批從日本和瑞士追回的37件文物,其中包括一尊可追溯至公元前8世紀亞述文明時期的太陽神雕像。
為從海外追回文物,伊拉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刑警組織等機構協作,通過國際法和跨國協議追蹤文物去向,同時通過外交談判與文物所在國展開對話,為文物歸還贏得法律支持。伊拉克修訂了國內的文物保護法律,專門成立文物追索委員會,集中力量追查文物流向。伊拉克政府還廣泛動員民間力量,通過獎勵機制鼓勵公眾和非政府組織提供文物線索,提升全社會對文物保護的關注度。
伊拉克《晨報》評論稱,追回流失文物不僅是法律和外交的勝利,也是伊拉克國家重建復興的象征,“文物的回歸不僅彌合了歷史的斷裂,還讓年輕一代重新認識自身的文化根源,增強民族認同感。每一件文物的歸來,都是對過去的致敬,也是對未來的期許”。
(本報亞太中心分社實習生朱瀟逸對本文亦有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8日 1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