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7日10:14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
主持人
《四川黨的建設》全媒體記者 張微微
對話嘉賓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助理研究員高級經濟師(農村經濟) 盧 洋
四川農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張社梅
成都村政學院教授 鄧 蓉
大量閑置帶來多重不良影響
記者:為什麼農村會有閑置的資產、資源?
盧洋:農村資產、資源閑置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勞動力外出務工造成的閑置。我省是勞務輸出大省,鄉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總量常年保持在2600 萬人左右,且外出務工以青壯年為主。留在鄉村的多為老年人和婦女兒童,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容易導致資產、資源利用率下降以及農房閑置等問題。二是農業比較收益低導致的閑置。主要表現為種糧比較收益低造成“無人耕種”、丘陵山區耕作條件差導致“不願耕種”、農業基礎設施弱及自然災害多引發“無法耕種”,進而導致耕地反復撂荒和非糧化現象。三是資產管護運營成本高引發的閑置。脫貧攻堅以來,我省鄉村形成了大量資產,扶貧和幫扶資產總規模超過3000 億元,但村集體資產管理能力與管理需求不匹配的問題突出,專業管理人才缺乏、資產設備設施的后期維護不足,特別是很難找到合適的本土人才來接手資產的管護。四是資產收益低帶來的閑置。集體經營性資產多依托鄉村產業來發展,部分地區前期選擇產業項目時未進行深入調研,導致產業發展受市場、技術、環境等影響較大,難以長期穩定發展。在毫無相關產業基礎的情況下,項目大多因產業鏈“掉鏈”難以為繼,導致投入的資金成為低效資產,相關設施設備成為閑置資產。
記者:資產、資源長期閑置、 “沉睡”會帶來哪些不良影響?
張社梅:農村資產、資源閑置,一是造成浪費,特別是對於一些土地資源緊缺、產業發展落后的地區。二是影響生態環境。閑置的資產、資源往往因缺乏維護和管理而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例如,閑置的房屋可能因年久失修而破敗,影響村容村貌﹔閑置的土地則可能因缺乏管理而被非法佔用或成為垃圾堆放地,對環境造成污染等。三是阻礙經濟發展。閑置的資產、資源如缺乏有效監管,可能面臨被侵佔、損壞或流失的風險,因此需要基層投入一定的管理成本,如定期巡查、維護等,這無疑增加了當地的財政負擔。四是安全隱患。長期閑置的資產往往存在安全隱患。如閑置的房屋因長期無人居住、使用而缺乏必要的維修和保養,可能出現房屋結構損壞、電路老化等問題,存在火災等安全隱患。
喚醒閑置資產資源面臨的困難
記者:目前,我省各地在盤活農村閑置資產、喚醒“沉睡”資源的過程中還面臨著哪些困難和瓶頸?
鄧蓉:問題和困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策問題。雖然國家鼓勵農村閑置資產盤活的相關政策已明確,但操作起來較難,比如資產、資源作價入股,資產處置等,需要通過審批、備案的部門較多,程序較復雜。二是規劃問題。特別是2022 年國土空間規劃“三區三線”劃定后(三區: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三線”: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無形之中對盤活農村閑置資產、資源形成一定限制。比如產權明確的閑置村小,無論是租賃還是作價入股進行盤活都不是問題,但如果納入了某個保護區或景區,就不能那樣操作了。三是市場問題。近幾年受市場大環境影響,農業及延伸產業風險不確定,一方面社會資本下鄉持謹慎態度,另一方面原有業主不時出現拋租、棄業現象,導致資產、資源盤活面臨困境。四是區位問題。目前各地在盤活農村閑置資產、資源方面較活躍並做出成效的地區,一般都集中在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的城郊農村,遠郊鄉村、偏遠山區等招商引資較為困難。五是人才問題。目前,農村普遍缺乏人才,現有村 ( 社區)“兩委”干部在較為成熟的自治組織中角色定位清晰,但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運營專業性不足。
張社梅:一些農村閑置資產、資源的產權不清晰,產權歸屬不明確,涉及多方利益,導致資產難以流轉和利用。還有部分資產經營的風險較大,尤其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外部經營主體合作或跨村合作時,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不夠完善,則容易帶來資產經營風險。另外就是政策支持不足。雖然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勵農村閑置資產盤活,但也存在政策落實不到位或者缺乏針對性等情況。例如,盤活閑置資產需要前期投入(如修繕舊廠房、改造基礎設施等),但財政補貼分散、額度有限,難以覆蓋成本。此外,鄉村振興項目資金對資產盤活的專項支持也較少。
多措並舉助力盤活
記者:對於已存在的問題或瓶頸,可以怎樣破解?
盧洋:一是要持續加強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規范管理。建立多層級管護模式,落實各類資產、資源的管護責任,適時開展績效評價,通過考評機制提升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管理績效。二是要加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借助四川鄉村振興職業學院等平台,開展人才培訓和培養。引進職業經理人,壯大專業化人才隊伍。三是要強化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大數據管理和應用。健全常態化檢查機制和公告公示制度,及時更新資產、資源運營管護收益分配,以及盤活處置等數據信息,避免資產、資源長期處於低效狀態或價值持續損失狀態。四是要健全資產、資源開發利益聯結機制。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主體、農民在閑置資產、資源盤活利用中的權責,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鄧蓉:地方黨委要重視,政策要落地﹔城鄉規劃要清晰,方向要明確。更重要的是要避免搞“一刀切”和“齊步走”,要依托本地資源,選擇差異化方式。要根據區位、自然條件、發展基礎以及干部能力、農村人才回流狀況等綜合指標篩選重點村組,進行重點幫扶,形成示范輻射效應。同時要創新探索,形成盤活亮點。把市場經營一般規律與集體經濟具體實踐相結合,提高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率,促進社會資本與集體經濟組織合作或聯合,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和城鄉產業協同發展。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