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河南朝著建設農業強省目標扎實邁進(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本報記者  王樂文  李  凱  畢京津

2025年02月23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冬去春回,麥苗披綠。行走中原大地,農業高質量發展動能澎湃。

  生產全國約1/10的糧食、1/4的小麥,農業大省河南在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同時,如何由“大”變“強”?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要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牢牢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加快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做好糧食市場和流通的文章,積極穩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加強同脫貧攻堅戰略的有效對接,在鄉村振興中實現農業強省目標。”

  2024年9月,在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河南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推動農業科技和體制機制創新,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奮力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實現農業強省目標。

  “五良”齊抓,平急兼備,確保糧食增產、穩產

  “上世紀30年代,就有西方學者嘗試將冰草優秀的抗旱、抗寒、高產基因引入小麥,可是一直沒有成功。更有人斷言,小麥和冰草的遠緣雜交是條‘死胡同’。”在河南新鄉市中原農谷的試驗基地裡,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立會從地裡拔起一棵穗多的“普冰03”小麥,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但這條‘死胡同’,讓我們走通了!”

  世界首次,李立會團隊實現了“小麥—冰草”的遠緣雜交,拓展了小麥育種的新空間,其研發的新品種“普冰03”,以666萬元的價格,實現市場轉化。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河南舉全省之力,打造國家級、國際化種業創新高地“中原農谷”,聚集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神農種業實驗室等近60家省級以上創新平台。3年來,累計有超過160個種業新品種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

  這是河南省以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融合,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縮影。

  良田——高標農田建設加快推進。目前,河南已建成高標准農田近9100萬畝,連續8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

  “到今年底,我們通過‘投融建運管’一體化推進模式,還將完成對1500萬畝高標准農田的提檔升級,預計將進一步提高糧食產能20億斤以上。”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處處長徐高立說。

  良種——創新有成果,推廣強有力。河南全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7%,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超45%。

  良法——積極開展糧食增產技術集成推廣行動。以“專家+基層人員”的模式,探索推廣小麥深耕耙壓整地、“一噴三防”,玉米密植滴灌、“一噴多促”等多種增產方法。

  良機——持續培育壯大先進農機裝備產業鏈。以智能農業動力裝備全國重點實驗室依托單位中國一拖為龍頭,加快研制先進適用、高效低損、智慧綠色的現代農機裝備,加大對智能農機、高端農機的購置補貼力度。

  目前,河南省擁有拖拉機、配套農機具數量居全國第一,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達88.1%,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

  良制——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全覆蓋。河南省認定149家省級重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扶持首邑農業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引領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引入科大訊飛、拼多多等數字化、物流類企業引領發展信息類、銷售類服務業,使社會化服務貫穿供耕種、管保收、儲運銷各環節。

  近年來,面對旱澇災害、“爛場雨”等異常氣候和農作物病虫害、市場波動風險,河南省在抓好“五良”,打牢糧食增產、穩產“地基”的同時,不斷增強農業生產的應急能力。

  針對高標准農田機井及配套供電設施容易被損壞,管護上“九龍治水”等問題,河南省明確全省高標准農田供電設施高壓部分由國家電網投資、管理,低壓部分和機井交由村委會、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管護。明確了管護主體,河南省高標准農田相關設施故障率降低到1%以下。

  針對農田排水設施易堵塞、不暢通問題,河南省從去年開始,開展農村溝渠連通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投資近170億元,加快打造系統完備、循環通暢、排蓄可控的農村溝渠網絡體系﹔為應對突發自然災害,河南省建成“平急兩用”區域性綜合應急服務中心286個,成立716支平戰結合的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在125個縣市區支持建設1300多處烘干能力100噸以上的烘干設施。

  “針對市場風險,我們建立省市縣三級糧食經紀人名錄及聯絡機制,加強了對糧食經紀人隊伍的規范培訓,有效提升了糧食應急購銷轉運能力。”河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孫巍峰說。

  強鏈條、樹品牌,促進農特產業由大變強

  如何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在糧食穩產的同時,還能增收?

  臨颍縣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裡,“麥椒套種+5G智慧種植”引人注目。

  “種植環節,我們小麥隔兩行套種辣椒﹔生長環節,依靠5G+智慧農業設施,全天候監測土壤墒情和病虫害,實現水肥智能一體化灌溉,小麥、辣椒生長需求得到精准匹配,生長都很旺。”臨颍縣益祥專業種植合作社理事長羅付祥掰著指頭算,“每年,畝產小麥1000斤打不住,辣椒有六七百斤,一畝地比純種糧食多掙3000多元!”

  模式創新、智慧賦能,讓臨颍縣從“地縫”裡摳出一條年交易額55億元、覆蓋從辣椒種植到深加工的全產業鏈,成為豫中南地區最大的辣椒種植、流通、加工基地。

  “近年來,我們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加強基地建設和科技賦能,大力推動鄉村特色產業鏈式盟式發展,累計創建了9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15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蔬菜、肉牛、生豬等18條富民產業鏈,形成了臨颍辣椒、杞縣大蒜等造福一縣、全國知名的特色產業集群。”孫巍峰說。

  規模做大,如何做精?品牌是關鍵。

  伏牛山深處,欒川縣山高溝深,氣候獨特,土特產頗為豐富,原本“養在深山人不識”﹔如今,依靠打造“欒川印象”區域品牌出了名。

  2017年,欒川縣整合全縣農產品,打造了“欒川印象”農產品區域品牌。

  “通過對產品統一標准、統一包裝、統一定價銷售,讓欒川農產品集體穿上區域品牌的外衣。2024年,‘欒川印象’品牌已涵蓋農業產業化企業13家,年產值達2億元,帶動2萬多戶群眾增收。”負責運營的洛陽市川宇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雙鬆說。

  匯集優質農特產品,叫響河南農業品牌,以欒川印象、淅有山川等為代表的縣域公共品牌多點開花,而代表全省優質農產品的“金字招牌”——“豫農優品”同步強勢崛起。

  “我們成立運營公司,制定‘豫農優品’准入‘十大金標准’,通過舉辦河南(鄭州)—東盟糧農合作大會、‘一帶一路’(河南)國際農業合作博覽會等活動,努力把‘豫農優品’推向世界,帶動河南優質農產品賣到全球。”孫巍峰說,已有377家企業、717個產品被納入“豫農優品”,河南成功打造了46個國家級農業品牌。“通過鏈式盟式發展+品牌建設,河南已孕育出包括全球最大規模生豬養殖企業牧原、靠一根辣條到香港上市的衛龍、全球最大肉制品企業雙匯在內的122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二。”孫巍峰告訴記者。

  優規劃、促增收,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開春時節,天氣微冷,嵩縣山上的連翹、玉蘭已漸次開放。來到位於陸渾湖邊的“湖上雲間”民宿,近5000平方米的空間,游客頗多。

  近年來,嵩縣堅持規劃先行,通過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制定沿湖丘陵地區連片發展規劃,發展高端民宿、特色美食等六大業態,推動和美鄉村建設。去年,共接待游客1330.1萬人次,實現收入52.89億元。

  這是河南開展片區化清單式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河南以鄉村規劃設計為引領,持續推動“設計河南美麗鄉村”、“千村引領”鄉村設計精品示范系列活動,已完成全省2.64萬個行政村的初步規劃,評選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88個。

  “為配合鄉村規劃落地,我們劃分平原、丘陵、山區,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指導各地差異化推進鄉村建設。2024年鄉村建設項目入庫近1.5萬個,總投資近1000億元,涌現出洛陽城鄉供水一體化、新鄉‘三通一規范’等一批經驗做法。”孫巍峰表示,以片區化、組團式發展理念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已培育包括嵩縣環湖片區在內的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先導區20個。

  平輿縣構建“三園同構”發展模式,依托皮革皮具、建筑防水、戶外休閑用品三大主導產業,建設縣級主導產業工業園,串聯24個鄉村振興產業園,延伸200多個村級共同富裕加工園,兼顧了縣級主導產業的發展和村民家門口就業,帶動近9萬農戶,人年均增收3萬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穩步推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連續12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過城鎮居民,城鄉收入比從2.72︰1縮小到約2︰1。

  “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的殷殷囑托,立足中原大地實際,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上奮勇爭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朝著建設農業強省目標扎實邁進,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河南篇章提供堅實支撐。”河南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

  (本報記者張文豪、楊陽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3日 04 版)

(責編:任一林、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