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我國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達42.6%

糧食的“糧食”,如何減“肥”增效(春耕進行時)

本報記者 郁靜嫻

2025年02月23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國家統計局等

  春雨至,萬物生。雨水節氣被稱為“可耕之候”,進入雨水節氣,全國大部分地區開始春耕,越冬作物自南向北陸續進入返青的關鍵時期,對養分的需求迅速增加。

  

  “再過一陣小麥就該追肥了,啥化肥效果好?”在河北省館陶縣柴堡鎮的一家農資店裡,柴庄村村民許延軍正在咨詢小麥春管用肥。

  雨水節氣至,各地陸續進入春耕備耕農忙時節。化肥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基礎物資,能為作物快速提供礦質營養元素,對作物增產的貢獻在50%左右。

  2024年,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42.6%,比2022年提高1.3個百分點。化肥利用率,即化肥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比例,反映了化肥在農業生產中的有效利用程度。科學施肥效果提升,折射農業發展方式之變。

  化肥用量如何降下來?記者走訪春耕備耕一線,感受一系列新變化。

  作物有“飢飽”

  配肥薦肥服務到家,人工智能也來幫忙

  許延軍種了11畝小麥,過去經常盲目囤肥、跟風施肥。這幾年他意識到,作物也有“飢飽”,施肥不當不僅徒增成本,還會影響產量和地力。

  “返青期麥苗對養分要求高,用復合肥挺合適。”農資店負責人張俊粉介紹,復合肥養分更多元、肥效高,但還是要根據底肥施用情況,來選擇以恰當養分比例進行調配的復合肥。

  “薄肥勤施、科學追補”,考慮投入產出和生態高效,農戶的用肥“算盤”越打越精細。目前,我國有30余類肥料產品,覆蓋各種作物必需的礦質營養元素及其他有益元素,包括固體、液體等多種劑型,充分滿足農業生產需要。

  備戰春耕,化肥加快流通,技術服務隨產品同步到田。

  測土配方施肥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重要基礎。“我們建立了三級技術服務團隊,進村入戶指導農民科學用肥。”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渠道與協同業務部總經理王帥介紹,針對不同地區土壤有機質、酸鹼度的差異,企業提供土壤取樣檢測服務,分析確定最佳的氮磷鉀配比,為生產經營主體量身定制專用復合肥,開年以來,已開展春耕技術培訓480余場、測土配肥300余次。

  在各級農技推廣部門的全力推動下,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年推廣面積超過23億畝次,其中在三大糧食作物上的應用覆蓋率超過95%。各地圍繞“測、配、產、供、施”五大環節,強化農企對接,推進配方肥落地。放眼田疇,超過1.7萬個科學施肥社會化服務組織、2000多個智能配肥服務網點分布在田間地頭,為廣大農戶提供智能化診斷、數字化配肥、機械化施用“一條龍”科學施肥服務。

  除了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民施肥也可以尋求人工智能幫助。在手機上打開“NE養分專家”智能化科學施肥專家推薦系統,一塊標有位置、溫度、濕度、風向等地理信息的模擬農田出現在屏幕上,按提示輸入該地塊的作物種類、地塊位置、土壤質地、土壤肥力等地塊信息,就能通過算法模型生成個性化施肥方案,以供參考。

  “智能化推薦施肥技術建立在大量土壤測試和田間試驗數據基礎上,可為精准施肥提供參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糧食主產區作物養分精准調控與減量替代技術”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何萍介紹。

  “NE養分專家”系統已接入部分省市級農業服務平台,提供實時用肥推薦。據測算,應用這一技術的田塊化肥用量減少10%—30%,每畝減少投入50—100元,產量穩中有增(其中玉米增產5%—8%),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

  “喂”肥更專業

  產品、技術、機具不斷上新,有機組合

  “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條線”,採用水稻側深施肥技術,全國氮肥利用率可平均提高3.7個百分點。

  往常使用常規施肥方式,水稻插完秧后,將化肥撒施在地表,容易被風吹水沖,利用率不高。江蘇省宜興市富根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杜新明說:“現在用上新技術,肥料隨插秧同步‘喂’到根部,不會被風吹水沖,養分吸收更到位。”水稻從插秧到收獲,施肥次數大幅減少,由常規的4—5次減少至1—3次,整地插秧前不再施用基肥,畝均氮肥用量減少15%以上。

  不過,與常規施肥技術相比,側深施肥需配套側深施肥裝置、專用肥料等,每噸緩控釋肥比普通配方肥價格高出1000—1500元。

  如何鼓勵更多農民主動應用這項技術?江蘇省耕地質量與農業環境保護站正高級農藝師仇美華介紹,2021年以來,江蘇利用中央財政資金,對購置水稻側深施肥裝置的農戶提供每台套5000元的補貼,每年還提供7500萬元左右的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用於開展相關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推廣。去年,全省水稻側深施肥推廣面積達114萬畝,相比2020年翻了一番。

  緩控釋肥、水溶肥、微生物肥,測土配方施肥、診斷施肥、變量施肥,種肥同播機、側深施肥機、噴肥無人機……從新產品、新技術到新機具,化肥領域持續上新。王帥介紹,針對西北等地區的鹽鹼地,今年中化化肥聯合中國農業大學,開發了能夠調節土壤酸鹼度、降低鹽分、改善土壤結構的靶向調控鹽鹼地有益微生物技術,並在此基礎上研制了新型有機水溶肥,幫助改善耕地質量。

  各類技術模式有機組合,化肥利用效率層層遞增。在內蒙古,“測土配方施肥+種肥同播+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不僅滴灌施肥均勻,還節水、節肥、省人工﹔在河南,小麥抽穗揚花至灌漿期,結合營養診斷採取無人機噴施,用肥實現精准定量﹔在安徽,採用種肥同播的方式,給大豆接種根瘤菌菌劑,顯著增強了固氮能力。

  “用好這些集成配套技術模式,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也很重要。”何萍表示,一方面需加大研發投入,深化科企合作,優化新型肥料與智能化施用技術之間的適配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培訓服務和示范推廣,促使技術成果發揮最大效益。

  化肥多元替代

  有機肥和化肥各有優勢

  除了圍繞化肥本身做文章,通過種植綠肥等養地作物、開展糞肥就近就地還田等方式實現多元替代,也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在湖南省沅江市,早春的田野鋪上了茸茸新綠。這是當地推廣的綠肥作物紫雲英,由市裡免費提供種子,種植面積最多時近20萬畝。

  “今年的紫雲英長得很茂盛,3月份就能翻耕還田。”沅江市保民水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衛英說。紫雲英屬於豆科植物,根系有較強固氮能力,翻埋后形成的腐殖質可提高土壤活性有機質,開展“綠肥—水稻”輪作,一年下來每畝可少施尿素5公斤、過磷酸鈣5公斤,少打農藥1次,收獲紫雲英種子45公斤,后茬水稻可增產5%左右,畝均節本增效約100元。

  在館陶縣慶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機肥發酵車間,工人忙著進行有機肥翻拋,促進水分下降、發酵均勻。“這段時間,我們6條生產線滿負荷運轉,每天生產有機肥1000噸以上,不僅供給本地,還銷往山東、河南等地。”公司負責人吳慶豐說。在館陶縣,根據種植養殖分布情況建設了多處畜禽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全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超90%。

  不少人疑惑,有機肥能不能取代化肥?

  “有機肥和化肥各有各的優勢。”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杜森介紹,有機肥在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團粒結構、提高肥力等方面具有獨特作用。但是,在當前農業種植強度大、產量需求高的情況下,單純依靠土壤養分供應或者僅僅施用有機肥,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強度上,都無法持續滿足作物高產優質的需求。很多田間試驗証明,如果不施用化肥,3年內作物產量就會降低一半以上。

  科學用足用好化肥,對於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實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長、化肥減量化、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等一系列重大行動,持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農用化肥施用量5021.74萬噸(折純),較2015年減少16.6%,連續8年下降。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聚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強化科學施肥增效方面的政策扶持,做好作物營養診斷、農戶施肥調查、田間試驗等基礎工作,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糞肥收集、處理、還田服務,建立更加穩定的種養循環利益聯結機制。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3日 02 版)

(責編:任一林、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