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全民網購,實體店的未來在哪裡?(讀者點題·共同關注)

本報記者 羅珊珊 王 洲

2025年02月23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最近,家門口的一家老商場倒閉了,感覺許多實體店沒有過去那麼有人氣,網上也有一些唱衰聲音,認為實體店過氣了。實體店還有未來嗎?

  ——人民網網友138****2  

  

  電商沖擊下,有人說“實體店不行了”。

  到底行不行,咱先探探店——

  “合生匯又開了5家新店”“好吃好玩寶藏店鋪合集”,跟著小紅書的分享,來到位於北京朝陽區的合生匯商場,幾家首店新開,門口人潮涌動。春節假期,合生匯銷售額同比增長近15%。

  河南許昌胖東來,一家企業帶火一座城,被網友稱為“沒有淡季的‘6A級景區’”。2024年胖東來商貿集團13家門店,銷售額達169.64億元。

  一邊黯然退場,一邊風生水起。原因何在?答案是,消費需求變了。

  數字經濟蓬勃興起,顛覆了商業市場的邏輯。電商平台基於大數據優化供應鏈效率,以更低的成本匯集海量商品、覆蓋廣泛客群,線上下單、送貨上門,消費者省心省力還省錢。數據顯示,全國60歲及以上網民網絡購物使用率已近70%,2024年快遞業務量超1700億件。

  全民網購,實體店的未來在哪裡?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捋清“人、貨、場”三要素的時代演進。票証經濟的年代,商品短缺,人的需求難以被有效滿足,“商場有什麼就買什麼”“給多少就是多少”,實體店隻需處理好“貨”與“場”的二元關系。改革開放之初,“早點鋪恢復”的消息成為很多報紙的熱點新聞。如今,市場經濟繁榮,商品供應豐富,“人”這一要素的主體性凸顯,“想買什麼我說了算”,消費需求既多元又動態,“貨”與“場”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延伸。

  今天的消費者,眼中的“貨”不僅是物質消費,更有文化等服務消費,需要的“場”不單是購買商品之所在,還是實物體驗、社交休閑、親子互動等吃喝玩文體購一站式場景。

  很顯然,實體店的未來就在“人”。特色招人、服務引人、質量留人,“人氣聚起來”才有“商機旺起來”。

  直面“網購代替超市”“快遞代替批發”,敏銳的先行者已經破局“隻逛不買”,以人為本創新場景業態,精准細分人群。瞄准“一老一小”,銀發經濟和嬰幼兒經濟一片藍海﹔盯緊Z世代“后浪”,動漫衍生、潮玩經濟炫酷登場。

  網購與實體並非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而是互聯、互通、互補。你無我有、你有我優,線上送便利、線下優服務,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中心,探索差異化發展,才能獲得更廣闊的增長空間。2024年,傳統超市業態不斷優化經營手段與內容,零售額同比增長2.7%。

  還是那個道理:人是發展的主體,也是發展的目的。創新變革是路徑,以人為本是底氣。

  2月15日,北京最大的購物休閑綜合體——世紀金源購物中心宣布將啟動轉型,策劃以咖啡、音樂、運動會友的文化社交活動,構建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場域。這一消息令人感慨。2004年,剛開業的世紀金源被譽為亞洲最大單體商業項目,曾吸引無數消費者的目光。

  20多年后的今天,“實體店還有沒有未來”成為話題,照見經濟發展、時代前行。去年底,商務部等部門出台相關措施,加快“一店一策”改造和零售業創新轉型。在“變”與“不變”中,更多實體店將脫胎換骨,浴火重生。

  中國人講究“和合共生”,無論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發展到何種地步,都不會也不能阻斷人際交往。零售業是老百姓身邊的商業,不僅需要便利度,也需要人性化的“溫度”。

  “鍵對鍵”不會取代“面對面”,這是實體店的生存之基。數字與實體相互激蕩、融合賦能,將創造更加美好、多元、豐富的場景體驗。

  實體店的未來,依然值得期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3日 01 版)

(責編:任一林、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