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中國畫《長征》:筆底見精神

王瑛

2025年02月21日08:38    來源:學習時報

長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巍峨豐碑,偉大長征精神,穿越時空,永放光芒。

1959年,李可染先生以毛澤東《七律·長征》詩意入畫創作中國畫《長征》,成為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李可染創作《長征》,表現紅軍不畏艱難、走向勝利的萬裡長征,也代表著其探索實現中國山水畫革新的過程。今天,讓我們回眸歷史、重溫經典,在《長征》中感受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品味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

《長征》美在深厚浪漫。

以中國畫形式表現革命歷史題材、表現長征這部壯麗的歷史史詩,需以深邃厚重的風格。《長征》描繪出了偉人胸襟、詩人情懷,熔鑄了歷史溫度、精神厚度,觀者於畫面中贊嘆祖國山川壯麗,體味紅軍戰士堅定的信念、非凡的膽識、樂觀的情懷……李可染對長征題材有著深刻的理解,綜合了中國畫與油畫、戲曲與書法等在內的厚重學養,是畫面深厚風格的源泉。李可染立志革新山水畫,為祖國河山立傳,僅20世紀50年代進行的大規模寫生活動就有4次,他溯長江、過三峽、走江南,行程幾萬裡,作品積篋盈藏。在這些作品中,李可染以生動筆墨捕捉生意盎然的物象,在“形象”與“筆墨”間經營,找到了山水畫發展創新、從傳統到現代的津梁。《長征》及同時期前后作品創作的過程,也奠定了李可染從“對景寫生”到“對景創作”博大深厚美學特色的基礎。

說到浪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七律·長征》體現出的偉人胸襟情懷,多麼浪漫樂觀!這浪漫樂觀,同樣洋溢在中國畫《長征》中——山體拔地立壁而來,直沖霄漢﹔山上林木蒼郁,巨石靜穆﹔山間小路蜿蜒,紅旗星星點點指示方向,紅軍隊伍一往無前。細看隊伍,戰士舉旗、扛槍,挑擔、拄杖,行軍疾而不亂,車馬有序儼然。靜與動、橫與豎、大與小、曲與直,在審美的辯証作用之下,紅軍戰士們的堅定意志、樂觀精神更加突出,人們仿佛從畫面中聽得到歌聲、腳步聲。“遠征難”,是橫亙面前的萬水千山,是紅軍萬裡長途跋涉的腳步,“隻等閑”,是激流奔涌、不可阻擋,是歷經艱難、走向勝利。

《長征》美在意蘊生動。

“尚意”是中國畫的優秀傳統、鮮明特色。中國畫不崇尚完全真實地再現客觀世界,更重視畫面的意境、意蘊。山水畫家表現自然美,更注重“暢寫山水神情”、將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與自然山水結合的“意蘊美”。

李可染有一枚印章,上面刻著“不與照相機爭功”,強調藝術要比真實更高、更集中、更概括。在《長征》中,李可染沒有真實地再現紅軍長征路上的某一河、某一山,而是以多次對自然山水的久觀、久畫、久思為基礎,進而又擺脫了具體對象和特定環境的限定,將客觀和主觀、景與情結合,抽象集合了無數河、無數山的美,把山川形象高度情感化、意蘊化了。

《長征》的意蘊,在豐富含蓄又渾然一體的墨色、光色中。

運墨而五色具。李可染山水畫的墨色,濃如重漆、淡如輕煙,濃淡之間,又不知包含了多少個墨色層次,微茫一片黑色中,含蓄模糊又包羅萬象,那是煙雲、空氣,是山石、林木、溪流。李可染曾談到:“我在萬縣,看到暮色蒼茫之中,山城的房子,一層一層,很結實。又很豐富,含蓄。要是畫清楚了,就沒有那種迷蒙的感覺,其中有看不完的東西,很復雜也很深厚。”怎麼表現這種意蘊呢?李可染曾介紹說,先把所有物象畫清晰,再把亮的部分一層一層加上墨色。借用素描5度色階來解釋,紙的明度為0,樹和房子為5,將畫面主體控制在4到5的深色階,就很含蓄了。李可染擅積墨,一遍遍勾畫、一層層渲染,累計疊加的筆墨,不板不滯,筆筆相錯相交,深邃又空靈。李可染也善於借鑒其他優秀藝術經驗,他在倫勃朗的原作前發現,其畫面筆觸在晚年一改原來平涂的方法,一筆一筆點上去,而且加大畫面逆光面積,暗黑中有層次、有變化,越發靈動厚重。

“光”也是構成李可染山水畫面意蘊的重要元素。傳統中國畫很少強調“光”,更不會表現光源、反射、折射等物理層面的光。李可染將“光”特別是“逆光”之美,引入中國山水畫,得之於其在巴山蜀水金光晚霞中“水田碎鏡”的體悟,借鑒了西方繪畫對自然光的科學分析,有機融合在中國傳統筆墨意趣、審美經驗中,將自然光與黑白、虛實結合,創造出意象性的“光”。有趣的是,眾人通常以“留白法”把光、水畫成白色,李可染卻說,“林蔭下的小溪黝黑而光亮,光亮得像寶石,像小兒的眼珠”。於是,他的山水畫面中出現了黑黝黝的水光,別有一番閃爍靈動的美。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和需要,畫面上哪裡需要突出,就在哪裡“布光”,成為全幅“畫眼”——李可染用“光”,由心而發,舒展自由。

《長征》就體現出這樣意象性的、自由的“用光”探索。小路光亮如白練斜布在濃黑的大山中、畫面正上方中心的暖色光映亮了連綿遠去的山巒、每座大山邊緣的輝光顯露出了山石紋理和密林輪廓……兩座主體山峰相交處,突出強調留白,處理為明度極高的“光帶”。在光帶映襯之下,人物形象被概括為一個個層次豐富、墨色濃重的點,繼而積點為線。線條流動,生動體現出隊伍前進的形象,更表達了紅軍戰士的理想信念和樂觀精神,人物群像與山水環境、筆墨形式與表達主題高度統一。墨色光色間,意象萬千、意蘊無窮。

展卷《長征》,我們以偉大長征精神培根鑄魂,也讀懂了守正創新,讀懂了生生不息的中國藝術精神。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