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廣西柳州周錫生、何秋萍夫婦保護柳城彩調

雛聲傳唱  古戲新生(追夢路上)

本報記者 張雲河 李維俊

2025年02月20日08: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周錫生在柳城縣實驗小學輔導學校彩調社團的學生。
  湯曉逵攝(人民視覺)

  彩調班中午下課后,周錫生和何秋萍與不回家的孩子一起吃飯。
  湯曉逵攝(人民視覺)

  周錫生夫婦展示彩調雙人繡球扇舞。
  本報記者  李維俊攝

  “白白的蘿卜土裡埋,青青的菜葉排隊排……”7歲的梁淼唱起彩調“錢牌腔”,有模有樣。孩子的彩調老師,是73歲的周錫生和67歲的何秋萍夫婦。

  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傳統戲劇,柳城彩調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彩調俗稱調子,廣西柳州市柳城縣大埔鎮靖西村是柳城彩調發源地,當地有名的“調子窩”。周錫生與何秋萍正是靖西村人,一生與彩調結緣。

  上世紀70年代,靖西大隊文藝宣傳隊擅長彩調,在十裡八鄉出了名。“一年演30場,鄉親們人山人海,鼓掌熱烈,嘩嘩響!”曾任宣傳隊隊長的周錫生說。

  不知從何時起,柳城彩調開始沒落。2009年,時任廣西彩調劇團編劇的周錫生回鄉調研,行走10個鄉鎮,發現隻剩不到100人會唱彩調。“沒有年輕人,都是老年人。”周錫生憂心忡忡,“后繼無人吶!”

  “搶救柳城彩調,刻不容緩!”2010年,他和妻子回到靖西村,創辦柳城縣“老還童”彩調劇團,搶救性保護柳城彩調。夫妻倆將自家老宅改造成彩調室內排練廳和室外排練場。“磚頭都是我倆用翻斗車一車車推回來的。”何秋萍說。

  傳承得從娃娃抓起。2013年,夫婦倆創辦“老還童”彩調劇團少兒彩調班,堅持公益性質,吸引4歲到10歲的孩子學習彩調。“千學不如一練,一練不如熟演”,從繡球扇、遮羞扇、十字步,到“板、腔、調”3種唱腔,他們一招一式教,孩子們一板一眼學,教得熱情,學得認真。

  建排練場、買道具、做服裝……這些年,老兩口為保護彩調花了10多萬元積蓄。

  2019年,彩調班裡的韋寅潔、黃嘉善小朋友參加第二十三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表演的彩調傳統戲《王三打鳥》選段“四門摘花”大獲成功,被授予“地方戲業余組金花”稱號。“獲獎那天,老周笑得比孩子還高興。”何秋萍說。

  如今,少兒彩調班已是第六期。這些年來,夫妻倆公益培養了200余名彩調少年,孩子們累計獲得各類獎項40多個。在一聲聲稚嫩的傳唱中,彩調迎來新生。

  到柳城中學為彩調社團授課,到柳城縣實驗小學策劃彩調課間操,教柳城縣老年大學的老人們排練彩調《劉三姐》盤歌……直到現在,周錫生和何秋萍還奔波在搶救、傳承、保護彩調的路上。“隻要我們還有口氣,就會繼續教下去!傳給下一代,讓彩調代代相傳。”兩位老人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0日 07 版)

(責編:王瀟瀟、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