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晉中戰役:

以少勝多、運動殲敵的典范

戚蘇源 宋騰淵

2025年02月20日08:27    來源:中國軍網

1948年6月至7月,為保衛晉中麥收,削弱國民黨軍閻錫山部實力,創造奪取太原的有利條件,華北軍區遵照中央軍委指示,以華北軍區第1兵團等部發起晉中戰役。此役,我軍以6萬余人殲滅閻錫山部10萬余人,解放縣城14座,成為我軍以少勝多、運動殲敵的光輝戰例。中共中央稱贊此役“對於整個戰局幫助極大”。

宏微兼顧,以少戰多。作戰籌劃必須充分考慮整體與局部的辯証關系。戰前,華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徐向前等指戰員對局部戰場的敵情、我情、戰場環境進行了細致分析,並立足整體山西戰局情況對此次戰役進行研判。從局部看,此役面臨眾多現實困難:一是兵力少,閻錫山部隊共約13萬人,而我軍隻有6萬余人,不及敵一半兵力﹔二是裝備弱,我軍缺少大口徑火炮和炸藥,而閻錫山部隊整體裝備數量、質量遠超我軍,且坐擁太原兵工廠,裝備補充有保障﹔三是消耗大,部隊歷時兩個多月剛剛攻克臨汾,還沒來得及充分休息,有的部隊重新進行整編,各級干部較為短缺,且在平原地區作戰,收集做飯用的柴火比在山地難度大,后勤保障壓力陡增。

與此同時,我軍也掌握一些有利條件,處於緊要關頭。一是整體山西戰局我軍佔優。臨汾戰役后,閻錫山部被孤立在太原、榆次、太谷、介休等晉中平原地區的數個城鎮內,被我軍四面包圍,形同孤島。二是服務整體需要。徐向前認為,從整體戰局看,此役目的是為攻克太原、徹底解放山西創造條件,應盡可能利用野戰殲敵,用局部戰場的發展推動整體戰局的發展,當前敵糧食儲備吃緊,部隊正四面出擊到處搶糧,正是我野戰殲敵的大好戰機。此役野戰殲敵越多,將來攻城損失就越小,攻克太原、解放山西就越順利。三是戰機稍縱即逝。閻錫山部13萬人要抵抗我軍的戰略反攻,軍糧是關鍵問題。晉中,泛指山西中部地區,土壤肥沃,是山西糧倉,也是閻錫山部賴以生存的供應基地,若晉中失守,勢必不戰自亂,麥收季節將近,閻錫山部必將出動搶糧屯糧。徐向前認為,這正是我殲敵於運動中的最佳時機,應抓住有利戰機,果斷定下決心。

發揮優長,以動制靜。戰前,閻錫山採取守點控線的防御部署,命部隊在各城鎮要點和交通要道修筑大量碉堡群,並封鎖晉中四周山口,大部兵力分布於榆次至靈石鐵路和太原至孝義公路沿線各城鎮要點,同時模仿我軍運動戰戰法,以13個團組成“閃擊兵團”,沿公路、鐵路線進行機動作戰。其目的是以縣城、據點來阻擋我軍北上,用交通線機動力量與我周旋,達到“永保晉中,萬無一失”的目的。我軍不為敵人眼花繚亂的部署和華而不實的戰法所動,揚長避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摸透敵人動向,抓住敵人弱點打。戰役中,我軍首先切斷敵人的交通線,斷其“雙腿”,力求誘敵出城,將敵引出據點后,利用敵不善運動戰的弱點,充分發揮我善打運動戰的優長,實現動中聚優,分割圍殲。我軍實施運動戰是快速機動創造戰機、迅速集中優勢兵力、適時形成合圍態勢,達成殲敵目的。閻錫山的“閃擊兵團”在過度依賴的交通線被我切斷后,無法組織快速機動,且其運動是被動的、消極的,為運動而運動,作戰中一直被我牽著鼻子走。

6月11日,呂梁軍區部隊進至孝義、汾陽間的高陽鎮地區佯動,太岳軍區部隊沿同蒲鐵路北上,調動敵人。“閃擊兵團”中計后,部分兵力從汾陽向山庄頭、神堂地區出擊,被呂梁軍區部隊殲滅一部。閻錫山為迅速結束戰斗,將其“親訓師”“親訓炮兵團”5個連調來參戰。閻錫山機動部隊主力的西調,造成平遙、介休鐵路沿線及其以東地區相對空虛。18日,隱蔽集結在平遙、介休東南山區的華北野戰軍第1兵團第8、第13縱隊,乘機向平遙、介休外圍據點展開攻勢,以誘其“閃擊兵團”回援,並在途中將其包圍殲滅。19日,敵“閃擊兵團”倉促回援。其中由孝義經介休北返平遙的“親訓師”“親訓炮兵團”於21日進至平遙以南的張蘭鎮附近時,與我第8縱隊遭遇。我發揮機動優勢,先行展開,將其壓縮於汾河東岸狹小地域內,快速穿插將其分割為數段,使其兵力不能機動,火力不能發揚,而后對其實施圍殲。經3小時激戰,殲敵5000余人。24日,第13縱隊等部又在平遙、祁縣間殲滅敵第19軍軍部和第40師大部。至此,晉中戰役第一階段告捷,共殲敵1萬余人。

審時度勢,以變求勝。閻錫山見“親訓師”等部被殲,惱羞成怒,急令其野戰軍總司令趙承綬趕赴太谷坐鎮指揮,欲與我在祁縣、平遙間展開決戰。徐向前充分分析戰場形勢變化,考慮到敵兵力集中,決定避其鋒芒,沒有採取以強對強策略,而是採取聲東擊西的戰法,巧妙用計化解敵強大攻勢,將其攻勢轉化為守勢、主動轉化為被動。即利用閻錫山求戰心切的弱點,隻留小股部隊在祁縣地區與其周旋,主力則快速北上,乘虛直搗晉中腹地,在寬闊平坦的榆次、太谷、徐溝間開辟戰場﹔同時,命令部隊全力破擊榆次、太谷間鐵路,攻克北陽、東陽車站,斷其后路。

趙承綬部后路被斷,陷入被動局面,求攻不成,求退不能,急命部隊猛攻我阻擊陣地,企圖打通北撤道路。為使敵順利進入我預設戰場、陷入孤立無援境地,徐向前靈活用兵,多線出擊,採取封敵退路、阻敵增援、逼其入瓮的戰法。7月3日,我太岳軍區部隊在太谷東北的董村構筑工事,阻敵北撤。至6日,我軍擊退敵9個團兵力的輪番攻擊,迫使趙承綬放棄北撤計劃,改由榆次、徐溝間向北逃竄,為我主力圍殲該敵爭取了時間。為抓住戰機,我第13縱隊附第8縱隊22旅經東觀鎮插至徐溝以東地區,切斷敵由徐溝北撤的道路﹔太岳及北岳軍區部隊自東陽地區進至車輞村東西一線,切斷敵撤向榆次的道路﹔呂梁軍區主力獨立第3、第7旅自汾河以西東進永康鎮地區阻擊北面來援之敵﹔第8縱隊於攻克祁縣后兼程北上,由南向西封閉包圍圈,協同友鄰各部隊殲滅敵軍。至7日晚,我軍各部均到達預定戰場,完成對敵包圍。敵軍進入我包圍圈后,多次頑抗突圍無果。7月16日,我軍生俘趙承綬,殲滅被圍之敵。我軍攻勢迅猛,敵殘部回撤太原以求自保。為不給敵人喘息之機,我軍發揚連續作戰精神,於21日兵臨太原城下,完成對太原的合圍。至此,晉中戰役勝利結束。

民心所向,以多克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閻錫山統治山西近40年時間裡,特務、地主、惡霸橫行霸道,欺壓群眾。為鞏固其反動統治,閻錫山在政治上推行“兵農合一”“三自傳訓”等苛政,使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在山西解放區,中共中央決策推行土地改革,實現“耕者有其田”,結束了群眾當牛做馬、任人宰割的局面。群眾有了土地和收入,政治熱情和生產積極性大大提升,蘊藏於群眾中排山倒海般的力量也得到極大解放,推動著我軍勝利的進程。晉中戰役期間,我軍1個月需消耗糧食近1000萬斤,燒柴600萬斤,這都是由當地群眾負責提供保障。戰役期間,太行、太岳、呂梁、北岳40余萬群眾加入支前行列。其中,太行二專署支前民工達到16.75萬余人,佔全區主要勞力的50%以上﹔動用牲口9.8萬余頭,大車1.44萬余輛,供應柴草420余萬斤,木料469萬斤。特別是和順、左權等縣,支前民工最高時達全縣勞力的90%。軍民團結如一人,是此戰我軍取得最后勝利的堅強保障。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